今年11月24日,在新加坡人民行動建黨70周年期間,人民行動黨召開兩年一屆的黨大會,2000多名黨幹部通過秘密投票,選出第38屆中央執行委員會成員,產生新一屆領導班子。
根據選舉結果,有14人當選新一屆的中委。其中,現任總理黃循財排名第一,若無意外,將在不久後的複選之後,成為人民行動黨第四任秘書長。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秘書長為一把手,而不是黨主席。

(出席黨大會的黃循財、李顯龍。圖源:黃循財FB)
這標誌著新加坡執政黨和政府的大權,在幾周內,將從李顯龍完整過渡到黃循財。與一些國家不同的是,新加坡的政府權力可以隨時交接,唯一的要求是新總理必須獲得大多數國會議員的信任。而黨權的交接,則先須經過定期的黨大會選出中央執行委員會,然後由新一屆中委進行複選,選出各個黨內職務,包括秘書長,才算完成黨權的交接。
李顯龍表示:雖然不再擔任秘書長,但會保留中委的職務。李顯龍說:「和在內閣一樣,我在中委將不會是發號施令的人,也不會是最後決定者。相反地,我將盡力支持新任秘書長,提供我的經驗讓他參考,幫助他加強黨組織,並凝聚新加坡人的支持,共同應對未來的問題和挑戰。」
李顯龍指出,黃循財接下來會帶領團隊繼續建設行動黨、讓線上和線下基層活動保持活躍、更多地接觸非政黨團體、為在明年底之前舉行的大選做準備。
作為議會制國家, 新加坡的政府總理,在獲得議席最多的政黨中產生。政府總理、黨的秘書長都沒有任期限制。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PAP)成立於1954年11月21日, 70年來,經歷了李光耀、吳作棟 、李顯龍三任秘書長,黃循財將接「第四棒」,成為第四任秘書長。
1959年,人民行動黨在大選中獲得勝利,時任秘書長的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1959-1990年)。六十多年以來,新加坡已經過了第二任總理吳作棟 (1990-2004年),第三任總理李顯龍(2004-2024年)。今年年5月15日,黃循財接 「第四棒」,出任第四任總理。
筆者從黃循財接「第四棒」 ,來談談新加坡的「三選制」:一是「大選」;二是「小選」;三是「雙選」。
一、 「大選」 選議員
長期以來,有些人誤以為新加坡是「 家天下」,故把新加坡調侃成「李加坡」。
按照「家天下」的思維,一些人把李光耀看作新加坡的「皇帝」,李顯龍之所以能夠當總理,是李光耀「傳位」給他的。吳作棟是為李顯龍「暖位」的、是「過渡性」的。
那麼現在,李顯龍沒有把「皇位」傳給姓「李」的,有的人感到不理解。有些人還誤解黃循財之所以能夠擔任總理,原因之一就是他曾經擔任過李顯龍的秘書,是李顯龍「欽定」的等等。
新加坡的政治官(如次長、政務部長、部長、副總理、總理)是從議員中產生的,而議員都是老百姓一人一票選出來的;如果沒有老百姓以選票委任,就當不上議員;當不上議員,就當不上政治官。
李光耀雖然被一些人稱為「國父」,卻沒有任命議員的權力。
議員由「大選」產生。因此,每次大選各個政黨都當作一次「大考」,考官就是「選民」,合格不合格,選民說了算,李光耀說了不算。
「大選」不超過5年必須舉行一次,議席多的政黨成為執政黨,由該黨秘書長出任總理,由他組閣。雖然人民行動黨在新加坡是「一黨獨大」,但新加坡有約10家反對黨,在反對黨勢力大的選區,人民行動黨的議員落選的事情是時有發生的。
新加坡有影響的反對黨如工人黨、前進黨等等,李光耀的二兒子李顯揚,還是反對黨——前進黨的黨員。
這裡說的「反對黨」 ,其主要職責之一就是監督,因為沒有制約的權力極容易產生腐敗。在疫情高發時期,時任總理的李顯龍,還批評反對黨「躺平、不發聲」 是不負責任的。
每次大選,人民行動黨的黨員都會為人民行動黨「站台、拉選票」,但是也會遇到選民不買帳的情況。如人民行動黨的得力幹將、新加坡傑出領導者楊榮文, 他曾是新加坡武裝部隊的准將,後轉戰政壇。1988年大選為議員後從政,連續五屆大選都被選為議員,曾經擔任過新加坡政府多個部門的部長,影響比較大的是外交部長。
但是,在2011年新加坡大選中,楊榮文所在的阿裕尼集選區,人民行動黨候選人全部落選,包括楊榮文自己!議席落入工人黨手中,楊榮文落選後,當然就無法繼續擔任部長了。
當年,李光耀曾經不遺余力為楊榮文站台拉票,並且放出「狠話」說,如果選民不投人民行動黨楊榮文等人的票,那麼你們會後悔五年的!可惜的是,大部分選民,仍然把選票投給了反對黨。
楊榮文落選,他接受了服務23年的阿裕尼集選區選民的決定,2011年,他在57歲時宣布淡出政壇。後有人曾建議楊榮文,參加新加坡總統的競選,他也沒有參加。
他後來進入企業界,出任嘉里集團的董事長。新加坡的許多議員及政府官員,不少都來自基層的各個企事業單位的領導或精英。
在新加坡,從政的官員原來不少是企業家、律師、醫生等等,他們在當官前的收人都很高,他們如果辭職,再回去干老本行後,收入增加的例子比比皆是。
李光耀從政前也是著名律師,陳慶炎是新加坡華僑銀行的執行長,他們的收入都是很高的。所以他們「能上能下」,上能當政府官員——部長、政治家,下可以當公司董事長——企業家、專家。
二、 「小選」 選「總理、秘書長」
新加坡的 「大選」是學習英國的, 新加坡的「小選」卻是李光耀首創的,「小選」就是由內閣同僚小範圍內選舉產生總理及黨內的秘書長 ,這與一些國家領袖「指定」總理有所區別。
我越早退位越好
在《李光耀治國之論》一書中,李光耀說他早就想退位了。他說:我把目標定在1988年,屆時滿65歲了,我相信我越早退位,就越年輕,也越有能力來確保新團隊的成功,我可以從旁協助他們。我越晚退位,年紀越大,行動也越遲緩,失敗的風險也就越大。
他說,所以,我很早尋找合適的人選,花費很長的時間,設計一套可以遴選優秀團隊的制度,至少在能力上不能遜於現在的團隊。他們可能不能那麼堅強果決,想像力和創造力可能也差一些,但是他們一定能夠治理這個國家,於是我開展了「獵頭行動」。
當時的吳作棟和陳慶炎,都是李光耀在「獵頭行動」中發現的。
1973年,吳作棟被借調到海皇輪船公司擔任董事經理,在「獵頭行動」中被人民行動黨發現,推薦他參選馬林佰列選區國會議員並當選。1977年,吳作棟入選內閣,出任財政部部長,後來擔任副總理,成為接班人選之一。吳作棟自己說,不是我想從政,是政治找到了我。
我推薦的是陳慶炎
1988年,李光耀曾經公開評論他心目中的總理最佳人選,雖然吳作棟是第一副總理,陳慶炎是第二副總理,但是李光耀把陳慶炎列為第一人選。當時李顯龍還是部長,不在總理推選範圍,新加坡總理必須先經過副總理這個台階。
1984年大選後,李光耀就詳細觀察了吳作棟和陳慶炎兩人的表現,觀察他們在記者招待會上的講話。他說,吳作棟比較柔和,他會設法討好你,你看他在記者招待會上的表現。在內閣討論決定的事情,他的立場比較堅定,但是如果記者招待會上記者步步緊逼,說不定他就會讓步,即使正確的東西,往往他還說不過記者,很難堅持下去。陳慶炎絕對不會這樣做。
李光耀說,我認為陳慶炎是最有決斷能力的領袖,他說話言出必行。他這一點很像我,我對決定下來事情也是毫不動搖的,如在新加坡推廣「講華語運動」,有很多人反對,我一直堅持不動搖。我甚至說出狠話,如果誰破壞新加坡的和平穩定發展,即使我死了,也會從棺材裡面跳出來和他斗。
陳慶炎他一旦決定的事情,你再和他怎麼說都不會改變的,你囉嗦好長時間,但是,只要他決定的就沒有通融的餘地。他會說,過一段時間後,你就會知道我是對的。
李光耀說,我推薦的接班人是陳慶炎。但是大多數同僚不同意,如果我堅持任命陳慶炎,而其他人不同意,就可能不支持陳慶炎的工作,陳慶炎就會失敗。
早在1988年李光耀65歲時就準備交班, 計劃由同僚推選的吳作棟接任總理。由於吳作棟信心不足,多次推遲接棒的時間,在李光耀多次催促後,吳作棟於1990年10月才接棒。
李光耀說,吳作棟和他的團隊如果失敗,也是我的失敗,這個團隊是我組成的,如果他們成功,也是我的成功。維繫一個好政府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我想我這步棋下的很聰明。
李光耀對同僚們的推選接班人方法很滿意,這也是他一生中最為滿意的事情之一。他認為吳作棟和他的團隊是成功的。
「大選」 李光耀說了「不算」, 在 「小選」中,應該說「國父」李光耀是一言九鼎,他的話誰敢不聽!但是在事實上, 在「小選」中 李光耀說了也「不算」。
而且,他為自己說了「不算」而沾沾自喜,他說讓同僚來推選接班人,是他下的一著「高手棋」。
總理、秘書長的「位子」不是 「私產」
民間曾經有傳言:吳作棟是為李顯龍「暖位」的 。那麼,是不是李光耀叫吳作棟把位子讓給李顯龍的呢?也不是的。因為吳作棟也只有「一票權」,
如果內閣中多數人不同意,吳作棟的「一票權」也沒有用。李光耀想讓陳慶炎來接班都通不過,吳作棟的「一票權」還會比李光耀更重要嗎?李顯龍是接吳作棟的班,也是同僚推選的,而不是吳作棟「指定」的。
李光耀曾經說過,如果李顯龍不是我的兒子,他可能早就可以接班了。李光耀說,李顯龍是從基層做起,一步一步地升上來了。在李顯龍擔任總理後,沒有一個部長懷疑過他的能力,而且他精通三門語言,下一屆的總理很難找出這樣的人才。
在吳作棟接班前,當時也有許多人向李光耀推薦李顯龍來接班,但李光耀堅決反對。
李光耀說,總理這份工作不是私人財產,我不能傳給兒子。自己的孩子,如果有從政的能力,必須得到大家的認可,如果沒有從政的能力,要他從政,反而是害了他。
李顯龍執政了二十年,實踐證明,他完全可以勝任這份工作,特別是當今世界,矛盾錯綜複雜,他領導的新加坡,近年來面臨疫情、俄烏戰爭、中美對立、海峽矛盾等等的複雜的環境,仍然能夠做到穩步發展,確屬不易。
黃循財接班是「小選」
新加坡的「小選」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是「同僚推選接班人」已經成為新加坡的「慣例」, 黃循財接班當總理就是由同僚推選出來的。黃循財接班當黨的秘書長,也是由同黨推選出來的。
有人認為, 黃循財的接總理班是李顯龍推薦的, 人們紛紛傳言黃循財曾經擔任過李顯龍的秘書,是不是和李顯龍有什麼「特殊關係」?
黃循財擔任第四代接班人是一個「突發事件」,因為人民行動黨的第四代部長們已經集體推舉了副總理王瑞傑,他擔任副總理多年,而且工作能力、群眾口碑都很好,當時年齡也不大,在60歲左右。
但是,後來出了「口罩」事件,推遲了李顯龍的交班計劃,王瑞傑認為等到疫情結束之後自己接班,年齡已經偏大了,無法長期擔任總理,應該找個相對年輕的。所以,就有了後來的大家重新推舉,選出了黃循財。
「雙選」 「雙贏」
一朝天子一朝臣。「雙選」就是新總理上任後都要重新組閣,吐故納新,一般都是雙向選擇。「小選」是」部長選總理「,組閣是「總理選部長」,沒有當選為議員的部長自動免職。
誰不想和新總理共事也可以提出辭職。總理選部長是「伯樂相馬」;留任或者是想進入內閣的是,「志同道合」。總理不但可以在內閣中調整,也可以在所有的議員中選部長,特別在新當選的議員中挑選新鮮血液。
新加坡的「雙選」都是在「不聲不響」中進行的,如在確立黃循財接總理的班後,時任副總理的尚達曼,就辭去副總理的職務,參與總統的競選,並成功當選為新加坡的總統。
在新加坡民間,對尚達曼出任總理的呼聲很高,但是由於民族政策等原因,商達曼屬於印度裔,在新加坡屬於少數民族。李光耀曾經說過,新加坡的華人,還沒有做好非華人出任總理的思想準備。所以尚達曼「不宜」出任總理。
尚達曼當選為總統,不僅符合新加坡的民族政策,而且可以充分發揮他的「領導才能」。他當選為新加坡的總統後,任然可以在不同的崗位為新加坡服務。
一些老人調整了崗位,一批新人又上來了。筆者所在選區的國會議員黃偉中,作為新鮮血液首次進入內閣,擔任財政和教育部的高級政務次長,相當於部長助理。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的財政部長是內閣的「第一部長」,李顯龍、黃循財出任總理之前,都有擔任過財政部長的經歷,現在財政部長任然由總理黃循財兼任。教育部也是新加坡最為主要的一個部門,黃循財也曾經擔任過教育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