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泰戲院(Cathay Cineplex),位於新加坡馬林百列(Marina Bay)的國泰大廈(Cathay Building),是新加坡最古老、最具歷史意義的電影院之一。它於1939年開業,曾經是新加坡第一個設有冷氣的公共場所,也是新加坡電影業的發源地和見證者。然而,這座傳奇的電影院將於本周日(8月27日)正式關閉,結束它長達82年的營業歷程,為新加坡電影文化畫上一個句號。

國泰戲院是國泰大廈的一部分,位於馬林百列地區的漢地路上。由英籍華人盧根出資,由英國建築師法蘭克·布魯爾設計,於1939年開放,國泰大戲院的內部設施也十分先進,使用了美國森潑萊斯公司的放映設備。
國泰戲院擁有1300個座位,還是新加坡第一個設有冷氣的公共場所,也是當時新加坡最高、最現代化的建築之一。它曾經是英屬馬來亞廣播公司的總部,也是新加坡電影製片人陸運濤成立的國泰機構的總部。

國泰戲院在二戰期間曾被日軍占用,用作放映日本宣傳片和娛樂片,戰後,國泰戲院恢復營業,並開始製作和放映本地電影。1947年,國泰公司成立了馬來亞電影製片廠,專門拍攝馬來語和華語電影,1950年代至1960年代,馬來亞電影製片廠推出了許多經典作品,如《月夜歌》(Sumpah Pontianak)、《三個願望》(Three Wishes)、《夜來香》(The Lion City)等,為新加坡電影業奠定了基礎。

國泰戲院不僅是新加坡本土電影的搖籃,也是引進外國電影的先驅。它曾經放映過許多著名的好萊塢大片,如《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金剛》(King Kong)等,吸引了無數觀眾。它也曾經舉辦過多次電影節和頒獎典禮,如亞洲電影節、金馬獎等,為新加坡與世界各地的電影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
國泰戲院在新加坡電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見證了新加坡從殖民地到獨立國家的變遷,也見證了新加坡電影從萌芽到成熟的發展。它不僅是一座電影院,更是一座文化象徵,承載了幾代人的集體記憶和情感寄託。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市場的競爭,國泰戲院逐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國泰商場在2000年被拆除,重建為現在的國泰大廈,只保留了原來的電影院。國泰戲院也進行了多次改造和升級,增加了放映廳和座位,引進了先進的放映設備和音響系統,但仍然難以與其他新興的電影院相抗衡。
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國泰戲院的經營更加困難,由於觀眾人數減少和租金成本增加,國泰公司決定不再續約國泰戲院的租賃合同,而將其歸還給國泰大廈的業主。這意味著,國泰戲院將於本周日正式謝幕,結束它長達82年的營業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