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加坡教育一直以來得到很多人的青睞,除了學校,其實新加坡的每個社區(俗稱cc),都還承擔了一部分教育的職能,例如:提供低價的興趣班和託管服務等。不僅如此,社區每年都會根據孩子的成績和表現頒獎,低收入家庭還會得到獎金。
去年芝麻領Education Merit Award這個獎的時候,我在朋友圈就感慨了新加坡社區組織的有序與友善。
今天再帶芝麻去領獎,忽然很想好好記錄一下感受到的細節。
因為,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
常識、常理喪失的時候,我們會生氣和失望:「怎麼會這樣?!」
那麼一切井然有序時,我們也多一些微笑和一聲聲:「謝謝!」
1 得獎的信是寄到各家郵箱的。
如果你願意到場領獎,就填寫好隨信的表格,交到社區中心即CC(Community Centre,本地人稱「民眾聯絡所」,我覺得類似國內社區居委會)。
然後只要根據信上的時間、地點,到場。
我們第一次參加就是去年,表彰的是孩子前年(芝麻一年級)的表現。
每個社區都會請本區議員(通常是擔任國家部長的議員)到場頒獎。
孩子領獎的時候,陪同的家人一起上台,和部長合影。
去年因為疫情,推遲過頒獎典禮。記得是先提前接到電話及時通知,說改期的時間會再用信件通知。
該信件和個人證件是入場憑證。孩子要穿校服參加。
去年我們社區最終在7月舉辦這場頒獎,當時的在外社交要求是最多兩人一組。
於是通知了只能一位家長入場陪伴,進場後看到的椅子也是兩張一組,每組相隔至少一米。
當時ys也跟去了,我們想的是讓他在CC外等候,然後一起回家。
結果進場前工作人員看了正要離開的ys問:「那位是爸爸吧?來,我帶你進去。」
於是我和芝麻在台前座位區的一組椅子就座,而ys根據工作人員指示,到大廳後方沒有椅子的空處,即離領獎台最遠的地方站著,但一樣可以觀禮。
更出乎意料的是,快要輪到芝麻上台領獎的時候,工作人員還記得ys,招呼他一起上台合照。
當然,是我們仨站一起,和部長中間隔著空蕩蕩的一米。
2 今天到CC的時候,等待進場的隊伍已經排到了走廊都快滿了的長度。
進大門後,看著橫在面前長隊,大家都主動去找隊伍的末端,排好隊等候。
我忽然在想,如果不時有人插隊,或有人吵鬧抱怨,工作人員會不會還如此笑容滿面。
就像去年被破例請進頒獎大廳的少數家人,如果又擅自上前或是到處晃蕩,這樣的人性化安排是不是也就不可能再有。
而今天的看似長隊,在沒有意識到隊伍前進的時候,就迅速輪到了自己。
排排坐的五名工作人員第一位收信件、第二位檢查證件、第三位給貼紙、第四位給紙條、第五位讓我們簽到。
前兩位工作人員會報一下孩子對應的編號,所以等我們移到後面的工作人員面前時,他們已經找好了我們對應的物件和需要簽名的表格位置。
貼紙和紙條上都是姓名和編號,貼紙貼在胸前,紙條自己保管。
工作人員交待紙條要用來領獎、不要丟了的時候,芝麻正在思考貼紙會不會把校服貼壞。
後來她告訴我她多慮了,這種貼紙不按緊還會掉呢,所以不是會弄壞衣服的強力膠。

就是憑著這樣一張紙條領獎
右前方是在領獎台旁負責分發獎狀和獎牌的工作人員
大家先按入場順序坐下,領獎開始時,工作人員會指揮一排領獎學生及家人到台旁排隊候場。
一名工作人員再按序收了排隊孩子的紙條交由前方人員找出大家的獎狀按序備好。
收紙條的人員提醒孩子,合影前就可以把胸前貼紙摘掉了。
所以貼紙和紙條完成了領獎人的排隊和核對,雙重保障。
就像姓名對應的編號,也是一個快速又有效的雙重核對。
在上台前,工作人員把獎狀和獎牌交給孩子的時候還會再次親切詢問姓名,確保無誤。
3 去年ys得以入場時,我想的是不知道他能不能遠遠地拍一張芝麻的領獎照,或者我不上台,看看能否允許我自行拍照。
畢竟現場攝影師的照片不知道會發表於何處,也許可以找機會問一下……
結果我也多慮了。
領獎前,家長就可以把手機或者相機交給攝影師旁的工作人員。
然後對著攝影師來一張,對著這位工作人員笑一笑。
走下台的時候拿回手機,發現裡面還不止一張。
更好的是,攝影師那邊也立馬出了列印好的大照片,免費給我們留存。
領完照片,不用繼續觀禮,就可以離場回家了。
行雲流水,高效又溫馨。
一年一度的頒獎儀式,難怪社區這麼有經驗了。
我覺得,工作人員給自己增加了在靜止的一堆獎狀里找編號的工作,而沒有讓學生和家長滿場找座位編號,是現場秩序井然的一個原因。
先到場的人先入座,然後根據座位先上台領獎,很合理。
大部分人*入座後,儀式到點開始,部長上台講話,然後依次領獎。
每個人在場的時間都是差不多半小時。
*遲到的人就在門外聽部長講話,講話結束後再悄然進場入座。
我們在CC慢悠悠地準備離開的時候,看到又有一些學生和家長到來。
看來今年顯然也還是分批進行頒獎的。
估計下一場是11點開場(我們是10點場的)。
芝麻去年在現場遇到過同班同學C,今年她倆不同班了,但倆娃聊過都會來領獎。
現場沒看到C,我們就猜她會不會是下一場,果然,到家後收到C的媽媽的消息。
C也以為會見到我們,還給我們一家三口占了座。

我心想,工作人員還允許占座。估計這類特殊要求都不是太多,而且相信人們也會及時求證,如果不需要就及時退回空位。
展示一下帶回家的:

左邊那枚獎牌是去年得的,藉以展示一樣的背面字樣

獎狀夾里可見部長寄語,還有倆大迴旋針固定的紅信封

信封帶封口貼紙,內有80元大眾書局的券,有效期一年 我想,購書券的包裝、封口、固定和夾放,都是避免運輸或發放過程中的丟失,促成了領獎動作的乾淨利落。

年復一年的活動,也還是有貼心的小改進,比如今年這個文件夾背面多了個剛好可以放合影的夾框。
4 今年沒有限制陪同的家人人數。何況昨晚剛宣布了進一步解封。
工作人員提醒大家可以站得靠近部長拍照。
地上一樣有部長和領獎家庭占位的貼條標誌,雖然不用相隔一米,但我想是為了方便攝影師定位,從而提高效率。
我們會看到不同的家庭組合在台上領獎。
有的兄弟姐妹是陪同合影,有的則是家裡的倆孩子都得了獎。
排在我們前面的一家四口,姐弟都得獎了,弟弟說想要自己的得獎照片,所以媽媽帶著姐姐、爸爸帶著弟弟分別領獎,但這之後,工作人員又主動建議他們再和部長一起來個全家福。
有些看似會耽誤一些時間的暖心小舉措,實則可以在數秒內完成。
就像我一直很喜歡這裡的的士都是到目的地停穩了,看著乘客們慢慢下車,才開走。
還會「耽誤時間」的就是和部長簡短又親切的對話,比如他會鼓勵孩子「希望明年再見到你」。
芝麻注意到有些孩子戴著領帶或者胸前有徽章,告訴我們那些分別是什麼名稱的學生幹部。部長有時也會以此為話題進行鼓勵。

去年,人力部長對芝麻伸出大拇指
這一幕也被拍照人員用我手機記錄下來了
可能社區就是要接地氣吧,這裡是沒有華麗的儀式感的。
我們參加過一個有李顯龍總理出席的社區活動,包括議員們就座的座位區也是擺放一排排的塑料椅子而已。

今天我們是在有空調的室內
如果想欣賞大國活動的壯觀絢爛,我通常是帶著芝麻看國內的慶典和晚會。
而小國生活的有序溫情,往往也是讓人自在而感動的。
(文章原載於微信公眾號Leafy主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