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先徵求意見 英華家長校友對遷校意見不同

(圖:英華小學/Facebook)
搬遷到登加後的英華小學,將讓家庭背景不同的孩子報讀,從而淡化學校「精英主義」的印象,不過,也有家長認為,優先接納校友孩子的做法「其來有自」,類似這樣重大的改變,應該先徵求家長和校友的意見,才考慮落實。
1988年從英華小學畢業的Michael Lee,是該校的校友,兩名兒子也都從英華小學畢業,目前就讀中學。
他在接受新傳媒英文新聞網CNA的採訪時說: 「英華小學和英華學校(經禧)地點很靠近,如果有另一所學校在不同地區,可以為社區不同人士服務。」
他認為,英華學校變得非常「排外」,很多來自不同背景的人都不能報讀學校,因此學校搬遷和變成男女混校是好的舉措。
搬遷到登加的英華小學預計2030年開課,到時學校也會招收女學生,從男校成為男女混校。小一學生數額的也將增加,從目前的八個班級增加至11個。
學校理事會主席Richard Seow表示,校方和管理層經深入討論後決定,英華小學比較小,因此擴大的可能性較高,所以在兩所小學中,選擇搬遷英華小學。
英華小學每年級目前有大約240名學生,英華學校(經禧)則有大約270名學生。
他也指出,校方認為提供高才教育計劃(Gifted Education Programme)的學校能搬遷至登加會是好的選擇。
質疑校方為何未諮詢家長和校
不過,有家長質疑為何校方做出決定前沒有跟學生家長和校友進行討論。育有兩個兒子的Adrian Wee說,搬遷不是壞事,但是在改變之前,必須商量一段時間。
「不管這些(改變)的理由是什麼,我不能否定他們……但你如果要改變學校的性質,我覺得利益相關者和校友有資格進行協商。」
他補充說:「我也覺得他們沒有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知道不會受到支持。」
Adrian Wee的父親、爺爺和祖父都是英華學校的校友,他說,優先考慮校友的孩子,是因為覺得他們的家長在某種程度上曾作出貢獻。
「所以如果家長做出貢獻……那我覺得家長應該被告知,並且參與諮詢。」
至於校方為何沒有諮詢過家長,Richard Seow認為,在作出決定前讓大家參與是非常困難的事,並且也是考慮到希望減少對學生和家長所造成的困擾。
或消除「精英主義」標籤
另一名校友Chia Ming En則覺得,英華學校是以「精英主義」而聞名,搬遷和改變能讓學生接觸到不同階層的人。
「大家會炫耀自己是英華學校畢業的,而且學校都位於富人地區,這更糟糕。」
他指出,英華學校的學生通常也都和附近名校的學生來往。
「這不是很好,這些孩子長大後可能沒有辦法認同來自較低社會階層的人,我自己竟曾經歷過。」
他說:「(離校後)讓我發現我沒有其他種族的朋友,因為我的英文很好,我從來沒有和無法跟我一樣就讀名校的人交流。」
他認為學校搬遷至登加後,學生就有機會和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交流,同時淡化大眾對英華學校精英主義的觀念。
幾乎半數學生家長為校友
家長兼校友Michael Lee也指出,以前沒有附屬關係還比較容易報讀英華學校,但現在幾乎一半的學生,家長都是校友。
至於學校將變成男女混校,Chia Ming En說,自己升上英華國際學校後,跟女同學交流時感到彆扭,不知道怎麼跟異性說話,而跟他一樣畢業於男校或女校的同學也有同樣的經驗。
Richard Seow透露,剛開始時,自己對轉成男女混校的決定確實有所顧慮。
「如果你問我那個年代的人,我們都很習慣男校的環境……但我覺得你如果看年輕一代,像我的兒子,他們會說『為何不?這是好的事情』。這是現在的時代,我們應該接受並且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