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日)新加坡一名3個月大的男寶寶,被診斷患有罕見的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如果不儘快治療,寶寶可能難以活過兩歲,治療費用卻高達240萬新元,雙親通過網絡籌款平台,希望可以籌足醫藥費,挽救孩子一命。
王梓全(43歲,倉儲設施經理)和張綺恩(40歲,市場營銷)結婚10年,經過兩次人工受孕,在今年4月21日成功迎來男嬰王彥喆。可是,夫妻倆的喜悅逐漸被不安取代,因為他們注意到孩子的雙腿不會踢、頸項無法支撐頭部重量,導致頭經常歪向一側。
就在一次彥喆發高燒到新加坡竹腳婦幼醫院急診部求醫時,王梓全要求醫生為兒子詳細檢查,才發現兒子患有罕見的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
SMA是一種罕見的基因缺陷遺傳病,患者全身肌肉會萎縮無力,身體逐漸喪失各種運動機能,包括呼吸及吞咽。
2019年5月,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一種名為Zolgensma的藥物,通過單次靜脈注射給藥,有助於阻止疾病惡化。今年四月,新加坡衛生科學局(HSA)也批准該藥的使用。

施佁鍕(左)隨母親探訪王彥喆一家,為他們加油打氣。
上述「救命藥」同時也是「天價藥」,一劑要價240萬新元,堪稱全世界最貴的藥。
要採用最新的昂貴藥物給兒子治療罕見疾病,王梓全和張綺恩唯一的途徑是向公眾募款。兩人上周五(7月7日)開始通過網絡籌款平台「希望之光」(Ray of Hope Initiative)發起眾籌,希望儘快為孩子籌集到所需的醫藥費。
由於王彥喆的呼吸和吞咽肌肉已受病情影響,目前他必須通過插管來喝奶和吃藥。他也必須時刻戴著監測器,監測血氧和心跳,同時靠儀器輔助呼吸。
王梓全回憶當時的複雜心情時說道:「SMA是惟一有機會治癒的肌肉萎縮症,但是當我們聽到治療費用要240萬新元的時候,我們倆回家哭了兩天兩夜。」
他形容,孩子現在是在跟時間賽跑,也在跟死神賽跑。
「我們相信在大家的支持下,彥喆能跑得贏。」
張綺恩懷孕時,為了方便父母就近照料,他們在租金高漲的時候租下了一個靠近父母家的三房式組屋單位。寶寶確診後,他們除了大量上網搜索了解SMA的資料,更不斷思考要如何籌集這筆巨款。
張綺恩說,他們的親友本來就不多,根本想不出有誰可以幫他們。讓兩人非常感動的是,許多失聯很久的朋友在聽說他們的困難後,二話不說就給他們轉帳。「希望之光」的籌款也給他們帶來了一線希望。
在2021年8月底,另外一名SMA病童施佁鍕(前名施宇駿)通過眾籌的方式成功籌到290萬新元醫藥費(當時Zolgensma的費用比現在高),並在籌到款項的一個月後,接受Zolgensma治療,病情逐漸好轉。
施佁鍕的媽媽施淑文(34歲)本周一(10日)帶著佁鍕到王彥喆的家探訪,為小寶寶和他的父母打氣。
4歲的施佁鍕好奇地打量著在組屋客廳躺椅上的彥喆,不時嘗試用手上的玩偶逗寶寶。小彥喆雖然雙腳不靈活,但是憑著愛笑愛發聲的活潑個性,還有對四周非常好奇的眼神,緊緊抓住了眾人的心。
施淑文說,佁鍕在接受治療後不久,肌肉機能逐漸改善,開始能用推車行走,還能慢慢地騎腳踏車。今年初,佁鍕可以到一所普通的學前教育機構與其他同齡孩子一樣正常上學。
她笑說,目前觀察下來,Zolgensma治療最大的副作用是孩子「變頑皮了」。因為過去,佁鍕肌肉無力,很容易疲累,只能乖乖坐著,現在他有能力活動,變得跟其他同齡孩子一樣活潑頑皮。
施淑文指出,自己惟一的遺憾是沒有更早想辦法,讓佁鍕在更小的時候接受Zolgensma療法。
「當時聽到療程費用是這樣一個天文數字,就以為沒有治療的可能。」
她強調,已經損壞的肌肉是難以修復的,因此治療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在與時間賽跑,所有病童的家長都須認識到,越早治療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