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增加 但相關輔助活動稀少

國立腦神經醫學院數據顯示65歲以下患失智症的人越來越多。十年前,每年平均有60人確診,但如今這類個案每年平均有200多人。儘管如此,針對這個群體的相關輔助活動卻少之又少。
今年57歲的沈碧雲退休前是一名估算師,工作上經常要動用腦力,但她在四年前開始出現記憶力退化和語言障礙,並在兩年前確診為年輕型失智症。
沈碧雲說:「以前可以很清楚的講話,現在慢慢慢慢。我有時候要想很久,有時候我要想到那個字但是又想不出。」
65歲以下患上失智症就定義為年輕型失智症患者。
國立腦神經醫學院神經內科高級顧問醫生黃國彬表示:「在2013年被新診斷患有失智症的年輕患者有大概60位。不過這個數據在2019年增加到將近250個。」
過去兩年年輕型失智症個案雖然下降,但醫生懷疑是冠病疫情病患延遲就醫所致。
除了典型的記憶力退化,年輕型失智症患者也會出現非典型症狀如語言障礙、空間辨認障礙,以及情緒變化等。他們的病情發展通常比老年失智症來得快,因此所需治療必須更加積極。而一般的失智症活動也無法滿足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的需要。
新加坡失智症機構失智症社交俱樂部經理王翎菱稱:「他們玩的東西和做的東西很不一樣。他們大多數是畫畫、唱歌,可是這一批人還是很活躍的。他們可以自己舉辦活動,因為他們願意站出來。」
新加坡失智症機構是在發現本地缺乏針對這個群體的活動後,在今年1月開辦年輕型失智症患者俱樂部,通過分享會和讓病患策劃活動等方式,提高他們的參與度。俱樂部的七名成員都表示加入後,對他們的病情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