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母語保護

聖嬰女子小學華文教師謝秀彬展示字卡教具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自2018年起,新加坡教育部開始在全國24所小學內試行「母語輔助計劃」,旨在更有針對性地幫助母語弱的學生提升語文能力。
從2021年起,母語輔助計劃將覆蓋新加坡所有小學的三年級學生,2022年會覆蓋小學四年級學生。
據了解,參加該計劃的學生將以小班形式上華文課,節數與其他學生一樣。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司母語處司長王梅鳳指出,教育部將分階段為教師提供培訓與反饋,確保每所學校都有足夠的教師來指導學生。目前,各校教師人數依學校需要和師資而定,每所學校將至少有1名教師。

除了師資力量的保證,教育部也會提供給教師必要的教學資源,如字卡、圖卡、電子簡報等。與普通教師不同的是,輔助計劃使用的字卡用不同顏色突出漢字部首,以便讓教師更有效地幫助學生認字。
聖嬰女子小學華文教師謝秀彬表示,計劃中的每項活動和遊戲背後都有其目的,旨在讓學生在玩樂中學習。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她發現學生的專注力增強了。而教具和教案由教育部統一提供,設計十分系統,對教師很有幫助。
恆力小學華文教師鄭伊婷發現,一段時間後,她的學生更有信心使用華語了,學習課文的核心部分時也能更快上手。她指出,2018年上了培訓課後,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司的同事也會到課堂旁聽並給予她反饋,她也曾去其他試教學校聽課,向其他教師學習。

根據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參與輔助計劃後,在華文課上的參與感變得更強,持續的口語對答比一般學生多了14%,書寫內容也多了3%。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生對學華文更有信心和興趣了。
新加坡·雙語教育
新加坡的雙語教育,是探索連接世界與固守根基的平衡。
作為一個多元種族的社會,新加坡以其兼容並包的姿態接納了包括華族、馬來族、印族、歐裔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多元的種族帶來了多元的語言,但也帶來了群體的割裂和溝通的障礙。
直至1959年前,四大語文源流學校(華校、英校、馬來文學校、泰米爾校)仍各自為政。但敏銳的新加坡政府已經明確意識到,語言割裂對國家而言意味著什麼。於是以李光耀為首的人民行動黨在1959年後大力推動「雙語教育」,一方面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另一方面以「華文」作為文化根基。

因此,以萊佛士書院為首的「英校」和以華僑中學為首的「華校」在新加坡並存。由於 「英語」是新加坡的第一官方語言和工具語言,所以歷史上「華文」的推廣和使用多次受到挑戰。1979年,政府意識到華校的沒落,提出保留九所特選學校並招收TOP 10%的學生。
另外,教育部還撥予額外的人力和物力,支持九所華校加強英文培養。學生既可以在華校環境里受到中華文化薰陶,同時又能保證其英文水平可以和英校媲美。
今天,這些特選中學沒有辜負新加坡培養雙語人才以及傳承華族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作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和學校教育的官方語言,新加坡的英語教育自然毋需贅言。

新加坡在雙語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毋庸置疑。英文和華文就像是新加坡的「雙臂」,「英文」這隻臂膀讓新加坡能夠高效地學習世界的先進理念、文化,突破語言的障礙,直入到最領先的領域;而「中文」這隻臂膀讓新加坡保留了華人的傳統文化根基,避免了失去身份認同、成為「香蕉人」的困境。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先生曾這樣評價新加坡的雙語教育:「雙語政策兼顧工具語言與文化語言,需要制度性的保障,讓學生經歷長期的學習過程」。
新加坡教育模式優勢凸顯,多重文化塑造競爭力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化類型的移民國家,在這個國家中融合了多種文化,所以在教育上會融合東西方的文化對孩子進行深入教學。
從學生的角度上來看,新加坡的學生六歲就可以上小學,小學需要花費的時間是六年,其中前四年主要是一個基礎階段,教學會從英文,母語還有數學三個方面入手,因為新加坡主張的是雙語教學,所以能夠在基礎階段就幫助學生打好語言基礎。
等到四年之後,會開始進行分流,此次的分流依據的是學生自身的學習進度,以及興趣愛好進行。所以學生可以在基礎教育階段得到比較科學的技能學習。

新加坡的基礎教育講究的是基礎跟個性化發展,在穩固好學生基礎之後,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來進行有效的劃分,這樣相當於是在給學生進行定製化的學習教育。
因為新加坡的國情,所以這樣的基礎教學方式是能夠得到很好實施的,放在英美國家或者是中國國內,其實這樣的教學方法並不一定能夠有效實施,因為還需要考慮到的是國情的問題。

從家長的角度上來說,孩子的教育特別是在基礎教育上,更多的是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並且採用科學的教育方法。
移民新加坡,很多人都是看中了新加坡的基礎教學,在國內的教育已經成為固定式,升學壓力也是現在不少中國父母所擔心的事情。在基礎教育上,是一個孩子成長的基礎,所以更多的是需要進行個性化的教育,在國內基本上是進行規範化的教育,因為國情不同,所以能夠達到的教育效果也會有比較大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