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離鄉背井,遠走他鄉,踏上他們的尋夢之旅。他們在一個新的起點上重新出發,尋找發展契機的同時,挑戰也接踵而至。
機遇,是一種很微妙的東西,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人生不同的階段:畢業求職、升職加薪、成家立業、創業革新都是機遇,關鍵是當遇上機會時,該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
有人把握機會,如文中順利轉型的大學博士,成功創業的餐飲老闆。
有人爭取機會,如沒有人脈的女會計師努力爭取每一個小小的機會,讓自己慢慢紮根成長。
也有人認為,等待機會不如創造機會,投身社區服務的義工組長本著一顆感恩的心,主動獻身社會。
當然,機遇也必然帶來挑戰與風險,戰勝挑戰,就可迎難而上;化解風險,便能繼續走下去。
本期專題走訪了各行各業的新移民,不同背景的他們為今期內容提供了多元化的視角,分享各自在不同的領域包括:金融、餐飲、娛樂、藝術、運動、語言翻譯、華社服務、社區聯繫等的成長經歷。過去他們在順逆之間塑造成今日的自己,他們又如何看待未來的新挑戰?
困難與期望同在,機遇與挑戰並存。
朱軼敏:人脈,打開一扇成功之門

朱軼敏
朱軼敏(40歲,原籍蘇州,新公民)坦言自己的性格比較倔,在社會上很吃虧,所以她選擇創業。她於2000年來我國修讀會計課程,畢業後積累了一些經驗後,便決定出來闖。「當時沒想太多,只是覺得人只能活一次,想到什麼就去做!」朱軼敏說,政府提供的優惠、居家辦公等利好政策,也是促使她創業的原動力。
可是創業單憑激情是不夠的,朱軼敏在成立會計公司後,才體會到創業的艱難,特別是像她這樣的新移民,沒有人脈,就等於沒有客戶。
「我並不是想賺大錢,但開始所賺的錢,即便要維持生活也很困難。」於是她另外在線上開設了一間專賣女子飾品的虛擬店,希望有所幫補。可惜這種「以店養店」的方式不僅沒舒緩她財務上的緊張,反而讓她多添壓力。最終唯有結束飾品店,重新把專注力放在原來的會計公司上。
「我並沒有把目標設得很遠,只是集中精力把眼前的事做好,起碼要有足夠的現金流量讓公司生存下去再說。」於是她先從朋友圈中接了一些小業務,一步一腳印地慢慢做開。「其實,那時候跟別人接觸時也沒抱著拓展業務的心態,不過當我開始多跟圈外人接觸,認識的人多了,客源就自然打開。」

朱軼敏的客戶涵蓋各行各業,讓她對本地經濟瞭若指掌
目前,除了本地客戶,她的客戶還涵蓋中國、香港、台灣、印度、美國等地。然而,眼前疫情肆虐下,難免受到影響,因為那些原本想開店的客戶都暫時把計劃擱下。
朱軼敏從財務的角度分析她對本地行業的看法時說:「餐飲業可能會面臨一輪洗牌,其實之前餐飲業已達飽和狀態,很多小戶經營得很辛苦,就看在政府資助下是否能熬過;國際商貿與銀行業,我認為仍有很大的發展機會。」
她認為,隨著香港社會不穩定以致金融評級一再下調、相信很多資金會轉移到新加坡。「再說,到這裡的銀行開戶不需要親自來,加上新加坡信任度高,公司稅低,這都是吸納資金的利好因素。」
朱軼敏覺得新加坡小,是缺點也是優點。它在經濟上不能只靠內需,但「船小好掉頭」,新加坡政府處事靈活,人民配合度高,因此「同舟共濟」並不難,有利於振興經濟。
宋鵬:口譯員前景好壓力大

宋鵬
2002年來新修讀電腦科技的宋鵬(40歲,原籍天津,新公民),畢業後曾在院校做過科研,也當過講師。10前他憑著「雙語文,雙文化」的優勢,毅然更換跑道,成為專業口譯員。「雖然我不是科班出身,沒有語言學與翻譯的基礎,但我的外語能力與理工背景,還是給予我一定的入行條件。」
宋鵬是先從兼職做起,工作量多了之後才轉行。他說,新加坡一直致力於打造成世界會議中心,對於口譯員的需求應該會有增無減。
目前,他已是一名口譯顧問,管理著一個團隊,主要承接一些國際會議的口譯工作。「顧問與普通口譯員的分別是,除了在場翻譯,我還須兼顧其他,例如分配、協調與管理人手等,並確保整個會議在語言翻譯上不能出錯。」
在他接受訪問的過程中,「壓力」二字曾多次脫口而出,工作負荷之重可想而知。曾為建國總理李光耀和李顯龍總理做過口譯的他說,為政要級人物做翻譯時,神經特別緊繃,必須確保全程無誤。
宋鵬坦言,每一次進入會場,都是一個新的挑戰,因為國際會議都是圍繞著世界最新的科研、經濟等課題。為此,他必須事先做好功課,「除了個人平時閱讀的積累,還需經常留意時事,對於整個宏觀環境要有了解,才不會鬧笑話。」
他記得在去年6月的「香格里拉對話會」中,一些外國部長的講稿是在上台前五分鐘才給他,「這已經是不錯了,有時候根本就沒給稿子,一來就上了。」

宋鵬與不少名人合作過,他對李連杰的印象最深刻,只因為對方的一個眼神
還有一次在2009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會場上,為國際巨星李連杰作口譯時,也是挺有壓力的。因為李連杰懂雙語,給他做翻譯有被「監督」的感覺,特別是第一次同台合作時,對方突然望了他一眼,讓他心頭一震。宋鵬說:「我事後翻看了錄像,並沒有譯錯,但可能在表達上不是他所要的。」可這小插曲並沒有影響兩人的合作,後來李連杰還點名找宋鵬做他的貼身翻譯呢!
他說,自去年開始,有些會議已有轉向線上進行的趨勢,而疫情則加速了這整個發展,「進行會議的方式雖有改變,但對口譯員的需求是不變的。我所面對的新挑戰是如何協調與管理分散在各地的口譯員,同時,也須在技術與設備上配合。」
儘管壓力很大,但宋鵬認為能夠參與世界級的會議,不時與各界領袖合作並見證歷史,在促進交流上扮演著一個不起眼又不能或缺的角色,這種滿足感很大。
張碩:外賣食品是新商機

張碩
張碩(33歲,原籍山東,新公民)特別喜歡吃。因為吃,他認識了他太太;因為吃,讓他跟本地同學維繫了良好的感情;因為吃,他開了一家火鍋店。
若說張碩是一個火鍋店老闆,他更像是日本漫畫里走出來的人物,因為餐館背後有著許多有趣的故事。他的菜單輕透了他的移民元素,他的餐館也體現了融合、思鄉、再創造的情懷。
他從中學就來新求學,從小養成獨立和不怕挑戰的性格。從讀書到就業,再到自己創業,他經常與同學、同事一起聚餐,也因此發現新加坡人特愛吃火鍋,卻不太能接受麻辣。
「中國人和新加坡人都有共同的愛好,但口味卻不一樣,因此我才想到打造一個照顧到不同族群、不同地方的人,可提供多元選擇的火鍋店。」

張碩的店內擺設了許多火鍋小飾物,有陶制的,也有藤編的
在本地生活了18年,非科班廚師出身的張碩親自設計了店內的招牌菜,以不同口味的有料火鍋與香濃的湯底去吸引各路食客,其中新加坡食客占了七成。當然,作為新移民,他也了解到人在他鄉,對家鄉菜的那一份思念之情,所以他特別引進中國23個省份的食材與經典菜以慰鄉愁。
他說,他的餐館未來將致力於拓展不同的服務渠道。「餐館一向以門市生意為主,雖有外賣服務,卻不是核心業務。自疫情發生後,外賣的需求量激增,我發現消費者的習慣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這是一個新的商機。」
「至於其他方面的配合也有顯著改變,例如本地的物流管理與遞送服務也有了改善,不再出現像以前那樣即便有單子也沒人去送的尷尬場面。所以,我相信外賣是可行的。」
張碩認為,求新求變是必須的經營之道,唯一不變的是菜品的質量。他希望設計出來的菜品能帶給人那一種「家」的感覺,不管是土生的新加坡人或是新移民,都可以感受到這一種貼心的溫暖,這是他作為一個熟悉兩地文化的新移民的一個小小心愿。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