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5月28日新加坡在大英國協內獲得自治權。1959年新加坡獲得完全自治,同年6月5日新加坡成立自治政府,律師出身的李光耀成為首任總理。彼時的新加坡地狹民貧,一沒資源、二沒人才、三沒戰略縱深。政局也不穩定,共產黨陣營勢力很大。
新加坡當初為什麼要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當時新加坡雖然窮,但是相對於其他東南亞的兄弟還算富裕。而且扼守馬六甲海峽最南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周圍的弟兄虎視眈眈。李光耀為了能保新加坡安全地發展,積極向馬來亞聯邦示好,希望加入馬來亞聯邦。

新加坡老照片
馬來亞首相東姑考慮到新加坡共產黨比較活躍。怕有一天新加坡被共產黨占領,然後馬來亞的共產黨以新加坡為基地進而威脅馬來亞。所以東姑也有意將新加坡納入聯盟,在雙方領導人都有意願的前提下,雙方開始準備組成聯盟事宜。
1962年9月1日李光耀在新加坡發起公投。但是選票上根本沒有反對項,三項全是同意,分別是:1、支持合併,新加坡有一定自由權;2、無條件合併,成為一個州,和其他州同等待遇;3、加入馬來西亞,條件不低於沙巴。最後71%的人投了第一項。有26%的人想反對卻沒有選型,只能投空白票。

歷史新加坡
1962年9月16日,新加坡、馬來亞、砂拉越和沙巴組成馬來西亞聯邦。其中馬來西亞的西字表示新加坡。
新加坡和馬來亞的矛盾
新加坡嫁給馬來亞後本以為能過上幸福的婚姻生活。不料還在蜜月期就矛盾重重。

新加坡劃區
1、經濟矛盾
本來合併的時候就已經協議好:馬來亞要對新加坡開放市場,新加坡給沙巴和砂拉越提供1.5億貸款。但是馬來西亞政府遲遲不開放市場,甚至還歧視新加坡商人。新加坡於是也拖著不給沙巴和砂拉越貸款。雙方互相指責對方不守信用。另外還有像印尼之類的國家從中作梗,使得新加坡的經濟不見好轉。
更糟糕的是後來聯邦政府還將新加坡上繳聯邦的稅率從40%調到了60%。問題是只有新加坡州調了,其他州卻不變,這讓新加坡方很惱火,認為受到了不公平對待。緊接著聯邦政府又宣布要關閉中國銀行在新加坡的分行。中國銀行是中新貿易的重要橋樑,關閉了中國銀行分行無疑對新加坡貿易是個打擊,所以新加坡極力反對,但是並沒什麼用。

新加坡地理位置
2、政治矛盾
1965年5月李光耀的行動黨和其他反對黨派組成:馬來西亞人民團結總機構。主張馬來西亞是「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這和聯邦政府主張的「馬來人的馬來西亞」產生嚴重衝突。馬來西亞執政黨巫統內部對李光耀非常不滿,激進分子要求將李光耀逮捕。李光耀的行動黨及其要求所有民族平等的理念嚴重威脅了馬來西亞的執政黨。這是馬來西亞聯邦最終決定將新加坡踢出聯盟的重要原因。
除了政治理念不一樣,巫統、馬華、國大還組成了聯盟同行動黨較量。聯盟參加新加坡州的選舉,本想占領更多行動黨的席位,結果席位一席沒加,自己本來的三個席位還丟了。行動黨也有野心想第一步先取代馬華,1964年行動黨參加聯邦選舉,巫統很慌,認為這是行動黨對其統治地位發起挑戰。最後行動黨在國會獲得一個席位。巫統和行動黨之間矛盾越來越深,而且大有此消彼長的趨勢。

鄧小平訪問新加坡
3、種族暴亂
巫統和行動黨產生衝突後,開始抹黑行動黨,挑撥新加坡馬來人和華人之間的矛盾。1964年7月21日在芽籠終於發生暴亂,死亡20多人,傷400多人。同年9月印尼特務殺害一名馬來車夫嫁禍給華人,馬來人發起報復,再一次激起雙方矛盾,這次又有10多人死亡,100多人受傷。此後李光耀被巫統指責為馬來西亞公敵。
4、其它原因
新加坡華人比例占70%多,合併導致馬來西亞華人比例上升,威脅到馬來人的地位,然而實際上馬來人也不是原住民。另外華人和馬來人的信仰也不一樣,這些在巫統看來都是不穩定因素。新加坡還有可能會威脅到吉隆坡的地位。

如今的新新加坡
被踢出聯邦
經過雙方一年多的談判協商,婚姻最終破裂。馬來西亞首相東姑也怕事情惡化,最後無法收拾,於是決定將新加坡踢出聯邦。1965年8月9日,在新加坡方未到場的情況下。馬來西亞國會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同意將新加坡踢出聯邦。新加坡方應該提前知曉,所以特意不到場。被迫獨立的新加坡,在李光耀的帶領下實現了新加坡奇蹟,現在的新加坡GDP比整個馬來西亞聯邦GDP還高。不過馬來西亞領導人可從來沒後悔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