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加坡湯姆森路(Thomson Rd)的一處公寓發布了一則「禁止女傭使用公共(娛樂)設施」的通知,事情傳到網絡上,引發本地網友熱議。
這...又是什麼蜜汁操作??

從住戶拍攝的照片來看,公告欄上貼著一張來自公寓管理委員會的通知單,上面赫然寫著:
「公寓內的公共設施只提供給住戶和他們的客人。女傭不允許使用這些公共設施,也不會被發放門禁卡(公寓內健身房、閱覽室等都需要刷門禁卡才能進入)。」
「任何女傭,在沒有僱主在側情況下,被發現在公共設施內,將會立刻被驅逐。」 「任何違反規定的僱主,也將面臨一段時間內禁止使用設施的懲罰。」

(圖源:mothership)
網友:物業憑什麼? 這是在給僱主添堵啊
新加坡家庭擁有女傭的比例非常高,誰不希望自家女傭可以在休息時間內盡情放鬆,然後帶著愉快的心情工作呢?
這個奇葩規定不是在給僱主添堵嗎!事件引發了本地網友的熱烈討論。

槽點1:物業如何定義女傭不是「住戶」?
其實這份通知,只要你讀一遍就發現整個思路很妙:
住戶(業主)可以使用,非住戶(住戶的客人)也可以使用。
而女傭,這個在現實層面上實實在在也住在這裡的,卻不能使用。
網友們也給搞暈了。
「怎麼定義住戶啊,如果女傭不算住戶,她們是住在哪裡?」

「難道是僅限產權所有人使用,那是不是租戶也不能用啦?因為他們不是房屋的產權人。」

槽點2:以後孩子、寵物都不能由女傭陪玩了嗎?
這個規定好像是在幫住戶整頓秩序,實際上是帶來了更多的不便。
以後去公共區域遛娃是不是還要爸媽親自陪著?可能小僱主也算是僱主吧,就還好。
女傭陪娃游個泳,是不是也只能在岸上看著,出現安全問題誰來負責?
但是家裡有寵物的咋辦?是不是下樓遛遛狗,都要僱主親自來了。

槽點3:怎麼知道誰是女傭,不穿好看點都不敢下樓了。
還有網友說了,今後物業如何判定一個人是不是女傭,僅靠看外表嗎?
新加坡女生平時在家也是T恤短褲人字拖的,萬一詢問後,發現是住戶的女友、老婆或者是親戚,不尷尬嗎!
女性住戶穿得邋遢點,是不是都不敢下樓了...


槽點4:很明顯的歧視,我們的社會富有卻不成熟
還有的網友直言,這就是歧視了。
是一類自以為「高級」的人群,痴迷於低級的優越感,才有的產物。
「我很驚訝這種歧視事件會在新加坡發生,無論我們的家人去哪裡,我們的女傭都被允許像家人一樣加入,她們需要放鬆休息時,我們輪流帶孩子。女傭也是和我們一樣的人類,多麼愚蠢的公寓管理層!」

女傭休假現狀 公寓管理者只是自我高潮?
當然還有站這種做法的,認為從居民的角度出發,如果看到有女傭和自己一起使用健身房、燒烤台、或者預訂功能室需要和女傭一起排隊... 「那時候,你會是個啥感受?」

確實,也許是這個公寓曾經發生了什麼負面事件,或許是有個別業主投訴,才讓公寓管理委員會有這樣的舉動,可以理解。
但作為公寓管理層,是不是可以讓規定更有針對性,更像在解決問題,而不是歧視某一類人群。
例如:禁止女傭私自帶訪客入內、規定女傭使用公共設施需要徵得僱主同意、女傭不可成群結隊占用公共設施
等等,會不會更好一些呢?

公寓內的公共設施,一般包括燒烤區、功能房、閱覽室、健身房、汗蒸房、游泳池、操場、網球場、遊戲廳等。
事實上,一般女傭用得最多的,也就是健身房而已,休息時段,她們會去跑跑步什麼的。
其他的設施,要麼是需要付費,要麼就是她們自己也根本不感興趣,基本上不會給住戶造成多大的不便。
大費周章「禁女傭」,可能只是自我高潮而已。
本地媒體就曾經報道過,大部分女傭休假時,也不愛留在小區里。她們都有什麼安排呢?
周天去教堂做禮拜。

或者和其他的女傭朋友,找個地方聚會、野餐,以解思鄉之情的。


有的女傭組織了吉他小組,大家在一起彈彈唱唱。


還有上模特形體培訓課的。


跳街舞的。

還有一起打排球的。

(以上圖源:mothership)
說真的,好像「出門」確實有趣多了... 這樣的笑臉,我們希望也可以出現在小區內,出現在家庭之中,畢竟沒有一個家庭希望女傭是帶著上墳的心態上班的。
管理的智慧不在於絕對的禁止,而在於正確的引導,期待這件事情可以有一個妥善的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