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匯》是由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籌劃、創辦的中文雜誌。

你說我說
「你說我說」板塊,是《華匯》雜誌一個讓線上線下互動的討論平台,每期定下時下關注的話題,邀各界人士提出看法,並同時收錄社交媒體平台粉絲的反饋,進行一次跨平台的交流。此外,板塊也邀請新移民針對移民心態、對融入新加坡社會的看法,撰文抒發己見,以期通過交流而在新加坡共融共榮。
本期的「你說我說」話題
新加坡雖然是一個常住人口只有560萬的小國,但是卻已成為世界領先的技術創新中心。2018年美國Startup Genome項目發布的一份報告中顯示,新加坡已超越了美國矽谷,成為了世界第一的創業人才聚集地。在年輕人的就業方式越來越多樣化的今天,在新加坡創業是否是個好的選擇?又有哪些值得注意的方面呢?本期的討論便將圍繞此話題展開。

關於本期「你說我說」的話題,
他們是這樣說的:
01
盛騫
30歲,瑞盛亞洲資產管理公司投資經理,其中有為年輕創業者提供資金的項目。
新加坡,位於東南亞市場,受到越來越多風險投資機構的關注和支持。年輕人將會獲得更多機會。創業者可以從新加坡開拓市場作為起步,而不是只做新加坡市場。
東南亞人口龐大,人口年齡分布比較年輕化,是個非常健康有消費能力的市場,越來越多的風頭機構關注東南亞,希望投資那些能夠理解已開發國家的創業生態,這樣的關注,給年輕人創業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支持,讓年輕人能夠在自己的國家發展創業項目。
一個國家是否適合年輕人創業,其中一個條件是在這個國家,是否有足夠多的有年輕人可以成為合伙人或者公司員工去一起打拚事業。在新加坡,特別是這幾年,越來越多的本地或者外國的創業公司/集團,比如Uber和Lazada,招聘了很多本地的年輕人,給本地的創業圈培養了很多優秀有能力的年輕人。這些經過大創業公司訓練的年輕人往往會擦出火花,得出創業的靈感,同時具備創業公司經歷和能力,會讓創業公司更穩健前行。
在金融行業,因為新加坡的稅制簡單國家穩定,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投資人和家族辦公室基金,讓年輕的網際網路金融行業創業公司跟容易獲得初始用戶,我們已經在市場裡看到很多海外的網際網路金融公司在新加坡開設分公司,借力於這個市場的用戶資源。
此外,政府對新加坡企業的扶持和引導,甚至是企業創立之初的起步資金都有不同程度的支持。甚至我們的政要,也會在不同場合,為新加坡的創業公司打氣。李顯龍總理有次在群眾大會上提到一款新加坡創業公司製作的智能手環,對年輕人創業是有著激勵作用的。
02
葉信誠
22歲,NTU商學院二年生。2018年創立Miked Up網絡營銷公司,通過社交媒體為企業客戶推廣品牌。
想要創業,必須走出舒適圈。不同的行為導致不同的結果,若還是以抱著朝九晚五的穩打穩紮心態,就很難有作為。創業,是有很多不穩定的因素,可是亂中有序,我們必須學會一種控制混沌的能力,一面控制混亂,一面執行方案。
創業者最大的挑戰,就是建立人脈與客戶關係。如何取得他們的信任並建立融洽關係,歸根究底,還是取決於你是否能解決他們的痛點,滿足他們的需求。
我在創業最初階段,與客戶洽談時處處碰壁。當時我非常沮喪,甚至感到有點被冒犯的感覺。在痛定思痛之後,我了解到客戶未被成功說服,就意味著我自己有加強溝通的必要。所以,創業者除了要加強承受能力之外,也要懂得調適自己,不斷改善溝通技巧與策略。
年輕人創業,年輕就是最大的本錢,尤其是我們這一代,更懂以社交媒體為槓桿,為自己的事業製造優勢。我的客戶中就有不少企業主管,年齡大我三、四倍,現在他們都很信賴我,並希望我為他們公司做導航。
要建立自己的技能組合。這裡指的不是傳統學府中的知識技能,而是在社會中汲取養料、包括閱讀、講座、課程等。社會日新月異,我花了不少時間、金錢提升自己,新的技能可讓在短期間讓業務更上一層樓。因為,很多事業的突破來自一瞬間的靈光一閃,運用得好,便可使事業領先別人一步。
創業是一連串的嘗試,持續地嘗試,持續地改進。不完善的行動勝於完美的空談,我們必須從不同的嘗試去不斷改善,以提升業務為最終目的。
03
魯婭男
27歲,2014年網上創業,2016年建立實體珠寶店。
5年前在朋友的幫助下,我開始在網絡上經營天然珠寶生意。起初我的貨品很單一,基本上都是天然水晶飾品、擺件一類。直到後來,另一個朋友,也就是目前的搭檔,提出跟我一起合作,才一起開了實體店面。產品也從剛開始的天然水晶飾品增加到現在的天然珠寶、翡翠、琥珀、珍珠等等。
在新加坡開實體店還挺累的,尤其是對於創業者。總結這幾年的經驗,個人覺得新加坡的消費者太過偏向於大品牌,只要是大品牌推出的商品,即使質量不比小品牌好,消費者仍然願意用高出小品牌幾倍的價格購買。譬如說,同等品質的一顆鑽石,某些大品牌的售價是鑽石專賣店的2至3倍, 消費者仍然會因為品牌,不惜花高價購買。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天然水晶或者寶石最重要的是品質而不是牌子。這點給很多起步者增加了不小的壓力。
再者,新加坡人很喜歡出國旅遊或者網上購物,所以在本地逛街的時候都會比較與國外的價格。我相信很多有實體店的創業者都會反饋,新加坡店面租金非常高。在高店租和人工的壓力下,價格方面可能無法跟國外相比,所以這導致很多創業者堅持不下去。
因此,年輕創業者必須要有持之以恆的決心、為顧客提供網上所沒有的產品信息與服務,才能留住客人。
04
夏洋
28歲,Novelship 創辦人兼執行長,經營限量潮牌網上交易平台。
我在2016年畢業後就創業,一路走來,覺得最大的障礙就是對產業缺乏經驗,因為沒有工作經驗,對於行內的一些準則不清楚,所以走了很多彎路。
工作一段時日的人,建立了多方面的人際關係,對於創業後找人合作也比較容易。像我這樣沒有經濟基礎,沒有人脈,沒有經驗的……起頭會比較吃力。
我認為,年輕創業者都必須要跨過一個比較高的門檻,熬一段時間。如果可以生存下來,就可望取得成績。另一方面,創業者也要加緊步伐,縮短自己與業界的距離。比如說,其他人在行業里積累了10年的工作經驗,我必須用2年的時間去完成。換言之,付出更多的個人時間去換取經驗。
其次,要有宏觀目標。目標要設得夠遠夠大,但腳步卻要很踏實。每踏出的一步都要朝著正確的方向。如此一來,每走一步,就是一種激勵,激發你再邁出下一步。
年輕創業勝在沒有負擔。20齣頭的人,沒有家室、沒有束縛,因為輸得起,因此可以放手一搏。此外,相比於在行業混了20年的老手,與其被舊框框困住,新人可以跳出框外,從嶄新的視角改寫產業模式。
05
吳創彬
38歲,2007創業,GoWhere 集團創辦人兼執行長,經營旅遊業務。
首先,找一個好方向,不要看到好的就做,要選適合自己或創業團隊背景的去深耕,找到好的方向往往省下好多力氣。
第二,不要低估閱歷的重要性。很多年輕人墮入網際網路創業成功的迷思中,其實完全靠新人成事的,還是非常低的。很多成功創業的例子,背後都有閱歷支撐著,而閱歷最重要的一點是對市場的認知。
第三,要有耐心。年輕人往往想到一個很酷的idea就做了,他並沒有考慮到五年、十年後這個事業在市場上的價值有多大?當他們看到另一個更新的idea後,又分心了。有閱歷的人參與,可以幫助擬定目標,不容易被外面的投資人牽著鼻子走。但是,耐心並不意味著死板、一成不變,而是把精力與時間專注在一個領域上,然後去優化、深化。
第四,一旦確定自己經營事業的價值之後,要擬定長期方向與短期的執行計劃。長期的大方向可以五年來劃分,落地執行的短期計劃,我只規劃一年,然後再打散成四個季度。
最後,一定要組一個真正的團隊。創業過程是很艱苦的,單打獨鬥很難堅持。創始人最好有三個,一個是老大,另外兩個輔助,三個人的能力是互補的。
需要補充的一點:年輕人創業,由於信心不夠,底氣不足,所以很容易陷入創業課的陷阱。什麼活動都參加,結果投入時間多,但卻做了一些對事業推動不大、與市場不對接的事,徒然耗費精力。
對於在新加坡創業,
你有什麼獨到的經驗和見解?
在留言區寫下你的觀點,
《華匯》將選擇其中代表性言論發表在雜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