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訪學者指出,被當局屏蔽的十個虛假網站目前看似只是轉載其他媒體的新聞,沒有太大的殺傷力,但實際上,一旦操控者決定使用這些「潛伏網站」(sleepers websites)左右民心,殺傷力不容小覷。
內政部和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早前發表聯合文告表示,當局在網上發現十個由外國勢力設立的虛假網站,可能通過敵對信息戰(Hostile Information Campaigns)對我國不利。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在內政部調查之後,向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下令屏蔽這些網站,不讓本地用戶瀏覽相關內容。
新加坡管理大學楊邦孝法學院副教授陳慶文受訪時說,這些網站目前看似只是在轉載一些生活類、娛樂類的新聞,看似沒什麼殺傷力,但實際上這些都是「潛伏」中的網站。
「這些網站目前看起來沒什麼,但是它們的背後是一個網絡,這個網絡利用和新加坡有關的不同名稱作為域名(domain),利用具公信力的媒體內容,改寫成它們自己的報道。雖然目前看似不會造成影響,但是一旦國內外有重大事件發生,例如:舉行大選時,操控它們的人就可能利用裡頭的內容左右民心。」
他指出,這些網站的幕後操控者實際上是處心積慮,通過早早成立網站,定時發布看似可靠的內容來取得公信力,讓公眾以為它們是真實的新聞網。由於操控者旗下的網站眾多,不知情的公眾即使通過不同網站查證內容,還是可能被誤導。
「操控者通過長期維持這些『潛伏』中的網站,通過這樣的網絡,為自己的可信度加分,普羅大眾或許不會留意到網站內容的雷同,但是有了長期經營的策略,公眾可能會在魚目混珠的資訊中被混淆,將假新聞當真。」
像積木層層疊疊 或成「數碼彈藥」
政治與風險諮詢公司SJK Geostrategic Advisory執行董事薩稀賈古瑪(Shashi Jayakumar)博士受訪時說,目前要斷定設立這些網站的目的是什麼還言之過早,不過很有可能這些都是一塊塊的「積木」,最初的目的可能是要讓網站在網絡上占有一席之地,然後慢慢層層疊疊出所謂的「公信力」,讓讀者,包括新加坡人相信他們刊登的內容。
「當它們達到這個階段時,操控者就可能著手製造有影響力的『新聞內容』,例如:可能對我國社會和諧及凝聚力、外交關係造成憂患的內容。」
他也認為,操控者可能打算長期經營這些網站,待出現有用武之地時,才讓它們發揮作用。
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卓越國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洪正君說,這些網站就像是「數碼彈藥」,蓄勢待發,並且可能指向任何目標,雖然目前的內容看似並未針對任何國家。
他說,他針對這種網站研究了一段時間,發現其中一個影響力作戰網絡實際上是有商業用途的,不同公司可以利用它,聲稱自己的業務分布在100多個國家,但實際上只是同一個網站的虛假操作。
相信是影響力作戰勢力所為 和國家無關
受訪學者都認為,被屏蔽的網站是影響力作戰勢力所為,和國家無關,因此對雙邊和外交關係沒有顯著影響。
陳慶文說,當局屏蔽這十個網站,可讓普羅大眾更了解這種網站是真實存在的,讓公眾提高警惕,也能起到教育公眾辨識真假資訊的作用。
他指出,最好的防線其實不是法律,而是個人,這起事件凸顯了提升人們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的重要性。
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卓越國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洪正君也指出,屏蔽這些網站其實也有阻嚇作用,顯示我國在處理外部干預的問題時,是認真的。
「這也提醒本地公眾不要以為網站看起來本土化,就放下戒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