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是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核心,也是中美競爭的焦點,美國為了維護自己的霸權地位,不惜對中國實施各種技術封鎖和制裁,試圖阻礙中國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然而,這種霸凌行為不僅沒有達到美國的目的,反而激發了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抗壓精神,讓中國在晶片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近日,新加坡第一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在一場會議上就中美關係發表了重要講話,他指出,美國對中國尖端科技領域的打壓不太可能「壓倒中國」,並警告稱,美國與中國開展「極端競爭」,以及使用的經濟制裁措施,可能對全球經濟造成「災難性」影響。黃循財的這番話可謂是當面打臉美國人,讓他們啞口無言。
黃循財是新加坡「二號人物」、總理李顯龍的「接班人」,他此前多次就中美關係作出過明確表態,認為美國必須學會與中國共存,希望兩國能找到解決分歧、和平共處的方式,東協成員國不想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在該地區朝任何一個方向採取的任何舉動都不會有多少國家跟隨,因為東協沒有人希望看到爆發『新冷戰』」。

黃循財在會議上回答了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著名主持人扎卡里亞的問題,當被問及拜登政府對中國實施的晶片禁令是否會拖慢中國的發展時,黃循財認為,封禁任何晶片「都不會讓中國的現代化努力陷入停頓」,雖然在性能、功耗和可靠性方面需要作出權衡,但「人們總會設計出解決方案」。
我認為,禁令會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中國獲得高端科技的速度,但不會壓倒中國。 美國必須學會與中國共存。 希望兩國能找到解決分歧、和平共處的方式。
黃循財的這番話無疑是對美國科技限制政策的有力回擊,事實上美國對華晶片封鎖已經持續了多年,從最初針對中興、華為等企業,到後來擴大到中芯國際、華為海思等晶片製造商和設計商。美國甚至還動用了其盟友和夥伴國家,如日本、韓國、台灣等,在全球範圍內施壓和孤立中國。
美國的目的很明顯,就是想通過切斷中國的晶片供應,打擊中國的科技產業,阻礙中國的經濟增長,從而維持自己的霸權地位。然而,美國的這種做法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適得其反。中國在面對美國的打壓和封鎖時,並沒有屈服或妥協,而是加大了對晶片領域的投入和支持,加快了自主創新和自給自足的步伐,讓中國在晶片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2022年,中國晶片產業實現了多項里程碑式的進展:中芯國際成功量產了14納米晶片,並開始研發7納米和5納米工藝;華為海思推出了麒麟9000系列晶片,成為全球首款5納米5G晶片;紫光展銳發布了天璣1200系列晶片,成為全球首款6納米5G晶片;長江存儲實現了128層3D NAND快閃記憶體量產,並開始研發176層3D NAND快閃記憶體;中科院微電子所研製出了國內首款8英寸氮化鎵功率器件生產線等等。
這些成就都表明,中國在晶片領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自給自足能力,不再完全依賴於外部供應,雖然與美國等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但這種差距正在不斷縮小。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晶片市場和最大的晶片進口國,也是全球最大的晶片生產基地之一。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集成電路企業、最多的集成電路專利、最多的集成電路人才、最多的集成電路消費者。中國在晶片領域已經具備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美國對華晶片封鎖不僅沒有壓倒中國,反而激發了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抗壓精神,這也是中國在其他領域所表現出來的特點,無論是在航天、航空、高鐵、5G、人工智慧等高端科技領域,還是在抗擊新冠疫情、實現脫貧攻堅、維護國家安全等重大任務上,中國都展現出了強大的實力和信心。中國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動搖、不可阻擋、不可忽視的世界大國。
新加坡副總理黃循財當面打臉美國人,讓他們啞口無言,他用事實和理性告訴美國人,他們對華科技限制政策是徒勞無功的,只會損害自己和全球的利益,也提醒美國人必須學會與中國共存,找到解決分歧、和平共處的方式,這是一個明智而務實的建議,更是一個符合時代潮流和人民願望的選擇,美國人放下傲慢和偏見,與中國開展合作才能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