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會感到無力,但須銘記於心——待有權利決策新加坡的未來時,絕不要讓自上而下的處理方式重演。信任,一旦摧毀,辜負的可是幾代人的心血。
新加坡國立大學與美國耶魯大學2011年攜手創辦新加坡首所博雅教育學院。怎料10年的努力竟換來耶魯—國大學院淪落停辦的命運。消息8月27日公諸於世;不意外的是國大校長陳永財致給學生的電郵通知是在媒體報道出街後,其通知對象的順序反映出學生在校長心裡的位置。誰還記得學生才是教育最重要的主體?

耶魯—國大學院將於2025年停辦,本屆錄取的新生將是最後一批。(檔案照)
停辦學院的消息公布了,可原因說得不明不白,網上和聊天群不乏對決定的質疑。有名耶魯—國大學院的學生提及,國大事後在Zoom視訊平台舉行全體大會,向耶魯—國大學院的師生解釋停辦學院的理由,但出席者全程禁止開麥。滿足於名義上與師生溝通引發了更多學生和家長的不滿和反對,紛紛要求國大領導層檢討公布的方式是否恰當,信息是否充足。
停辦耶魯—國大學院對本地的教育發展有深且遠的影響,但做決定的過程並不公開透明,12位議員就事件提出詢問。教育部長陳振聲在9月13日在國會闡述,國大和耶魯大學於今年7月初展開合併耶魯—國大學院和國大博學的討論,耶魯—國大學院領導層同月得到通知;國大董事會8月初批准了決定,耶魯—國大學院校董會於同月下旬批准了過渡計劃。
陳振聲也提到陳永財9月11日在《海峽時報》的文章,指停辦耶魯—國大學院的理由包括財政上的可持續性,以及打造更優質的跨學科教育等。本地教育從課程到經營模式的改革是大勢所趨,是必然之路,理性居多的師生不會不明白與時並進的重要性。倘若國大領導層堅信在這個時間點停辦耶魯—國大學院是最佳時機,原因也合情合理,不選擇一開始就跟師生說清楚緣由,是自覺缺乏獲得師生支持的領導能力,還是不信任師生能做出理智的判斷?
陳振聲說,國大生對成功的定義應超越自我,著眼國家、人民與未來;成功與否不僅取決於這一代人的成就,也在於如何讓下一代人更成功。然而,在停辦耶魯—國大學院這個將影響下一代人的決定上,這一代師生卻被剝奪了參與協商的權利。所謂美好的未來究竟是集體想像,還是幾名決策者的自以為是?若國大領導層打從心底相信年輕人是未來的希望,縱使停辦計劃與決定涉及戰略和財務等敏感課題,也會找到適合的方式展開對話。

耶魯—國大學院校園(檔案照)
不少人還搞不清楚年輕人為何反感。是決策者行事不透明且缺乏溝通,讓失望的青年在網上發起請願,反對成立新學院,要求與領導層對話。請願至今有近1萬5000人簽名支持,只是決策者下定決心的事不少,其中有否包括傾聽年輕人的心聲?請願的支持人數不只是一個數字,更是一顆顆遭決策者背叛而破碎的心。年輕人會感到無力,但須銘記於心——待有權利決策新加坡的未來時,絕不要讓自上而下的處理方式重演。信任,一旦摧毀,辜負的可是幾代人的心血。
文:蔡瑋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