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目前有20億台冷氣機在運作,大部分安裝在美國、日本,以及中國。(海峽時報)
作者 王震宇
2009年,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接受美國學刊《新觀點季刊》訪問,被問及新加坡的成功之道時指出,除了各個種族的互相包容,還得歸功於另一個偉大發明:
冷氣機。
他說: 「對我們來說,空調是最重要的發明……這項偉大的發明改變了文明的本質,使熱帶國家也可以求取進步。」
「當我成為總理時,第一件事就是在我和其他文官辦公的大樓裝上冷氣機,這是提高公共服務效率的一把鑰匙。」
當時建國總理的答案有些出人意表,但隨著氣候暖化,多個國家經歷一波接一波的熱浪,冷氣機確實有助提高人民的生活素質和工作效率,從前的奢侈品今天已幾乎成為必需品。
問題是,今天的必需品,卻可能是未來氣候暖化的「幫凶」。
空調在印度「攸關生存」
國際能源署統計,全球目前有20億台冷氣機在運作,大部分安裝在美國、日本,以及中國,而自2010年中國的需求增長最快,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的需求也快速增加。

(數據來源:國際能源署/網際網路)
以印度為例,當地曾出現高達50攝氏度的極端高溫,冷氣機甚至攸關生存的問題(a matter of survival)。
研究發現,氣溫較高國家的居民一般上比較貧困,睡眠品質也會因為過熱而受到影響,造成認知能力受損,生產力也因此下降。
一項針對印度上千座設有不同降溫設施的工廠展開的調查發現,氣溫每增加1攝氏度,生產力就會下跌約2%。
據《彭博社》報道,印度有超過八成人口還負擔不起冷氣機,但全球最大冷氣機業者大金工業在印度的分公司透露,近幾年來印度的冷氣機銷售量已暴增超過14倍。
生活在新德里、屬於工人階級的一名印度居民受訪時告訴《彭博社》,每當到了夏季,她居住的窩棚就會變得像烤爐一般,錫板屋頂熱得可以「煎餅」,十分難頂。
她和丈夫入睡前還需在床上潑水,降低房間裡的溫度,他們的兒子在2016年出世後因為氣溫過熱常常發燒,這讓他們意識到必須做出改變。
她省吃儉用、向銀行貸款、增加工作量,終於有足夠的儲蓄買一台入門款冷氣機,但只在晚上休息時啟動,白天不會使用。
一家三口的生活終於獲得改善——夫妻倆一覺醒來,白天會更有精力工作,兒子也不再因熱氣而頻頻生病。

印度有超過八成人口還負擔不起冷氣機。圖為印度女工在大樹下乘涼。(路透社)
製冷劑成臭氧層「無聲殺手」
預估數據顯示,全球在2030年前會有多10億台冷氣機在運轉,2040年前這個數字預計還會翻倍。
雖然冷氣機在衛生和經濟方面能帶來效益,在印度等熱帶國家甚至還能拯救性命,但它無疑會對氣候和環境帶來不利影響。
有報道指出,冷氣機、電風扇如今所消耗的電量,占全球總電量的一成,再加上冰箱等製冷工業設備,這些電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占世界總排放量的約一成。
這背後的「無聲殺手」,是這些設備含有產生溫室效應的製冷劑,而目前使用率最廣泛的製冷劑為氫氟碳化合物(簡稱HFC)。
值得注意的是,氫氟碳化合物的升溫作用,可能是二氧化碳的1000倍。
科學家也預計,如果不顯著減少對氫氟碳化合物的依賴,到了本世紀末,全球氣溫會再上升0.5攝氏度,引發更多更致命的風暴、乾旱,以及熱浪。
2016年起,超過170個國家和地區已同意,在2019年初開始逐步淘汰氫氟碳化合物,並由富裕的工業國家帶頭。

冷氣機、電風扇如今所消耗的電量,占全球總電量的一成。(海峽時報)
與此同時,不少國家也更注重能源效率。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印度採用標籤系統為產品的效能分不同等級;美國、歐盟過去幾年也實施更嚴格的條例,將電器的能源使用率減低15%。
來自世界銀行的氣候變化議題專家阿巴斯賈認為,如果能源效率標準不獲改善,那就如同將地球放在火上烤炙。
問題是,氫氟碳化合物的替代品在現階段的成本還是較高。
美國參議院最近已同意,要在15年內把氫氟碳化合物的消耗量銳減85%,但美國傳統基金會警告美國民眾:「要做好準備花更多錢支付空調費用」。
氣候危機底下的惡性循環
為了減少冷氣機對地球的破壞,製造商正積極探尋解決方案,採用對環境危害較小的冷卻劑。
但冷氣機需求在當前的全球氣候下變得不可或缺,國際氣候科學家最近公布的一項調查發現,氣候變化導致孟加拉國、印度、寮國和泰國上個月出現熱浪的機率激增30倍。

氣候變化導致孟加拉國、印度、寮國和泰國上個月出現熱浪的機率增加了30倍。圖為曼穀道路上的擁堵情況。(路透社)
空調的冷卻劑成了氣候變化的「幫凶」,氣候暖化加劇、熱浪一波波來襲,屆時冷氣機的需求又會增加,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一邊是高溫造成的迫切需求,另一邊是地球、甚至人類長期的存亡問題,這個矛盾要如何解決,有待時間分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