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躍社科大學會與旺年護理之家屬下的樂齡活動中心合作,就獨居年長者能否接受社交型機器人,展開本地首個這類試驗調查,探討社交型機器人能否減少年長者的孤獨感、改善他們的心理情緒狀態和生活素質。參與者都沒有認知功能障礙或心理障礙。香港大學也會招募15人進行類似研究。
萌憨憨一雙大眼睛一眨一眨,摸起來毛茸茸,甚至還有「體溫」……上周到訪旺年護理之家樂齡活動中心的三個陪伴型機器人LOVOT,可愛模樣令一些年長者忍不住將它們抱起來,像哄孩子般對它們說話。
躍大將與港大合作探討文化差異會否影響接受度
新躍社科大學就獨居年長者能否接受社交型機器人,展開本地首個這類試驗調查,與旺年護理之家屬下的樂齡活動中心合作,招募15名年齡介於60歲至75歲的獨居老人參與研究,探討社交型機器人能否減少年長者的孤獨感、改善他們的心理情緒狀態和生活素質。參與者都沒有認知功能障礙或心理障礙。
香港大學也會招募15人進行類似研究。兩地研究員會比對調查結果,探討文化差異是否影響老人接受這類機器人。
每名參與者會有三次機會和機器人互動,每次約15分鐘,並間隔一至兩周。每次活動結束後,研究員會進行問卷調查,收集年長者對科技的接受程度,以及年長者如何評估自己的孤獨感、生活和健康素質,及主觀幸福感等方面的數據。
機器人還會到五名年長者家中度七天「宅假」。研究員過後會與年長者面談,以及通過機器人收集的數據,深入了解年長者與機器人的相處情況。
領導本地研究項目的躍大老年學高級講師陳正見博士(54歲),上周四(16日)到位於兀蘭的樂齡活動中心,為年長者舉辦說明會。
對於本地越來越多的年長者獨居,陳正見指出,除了關注他們的健康、鼓勵他們做運動和保持活躍,也須照顧他們的心理需求。社交機器人雖然無法取代寵物,更無法替代人的關懷,或傳達親人對老人家應盡的孝心和責任,但或可作為緩解這些年長者孤獨感的方法之一。
「有些獨居年長者有女傭照顧,但未必能與女傭好好溝通。社交型機器人或可扮演一個家庭成員的角色,在年長者孤單時陪伴他們,讓年長者有一個說話的對象。這類機器人如同貓狗等寵物,老人家與它互動過程中,可獲得情緒方面的療愈。」
或有助減輕前線看護人員負擔
他也指出,社交機器人或可在療養院人力不足的情況下,讓住院者有一個互動的對象,減輕前線看護人員的負擔。
69歲的唐本芬是其中一名報名參與研究的年長者。她說:「我平時非常活躍,經常外出,倒不覺得孤單。但晚上回到家,如果有這款機器人陪陪我,也能豐富我的生活。」
陳正見前年在香港大學完成的博士論文研究,發現社交機器人對改善療養院失智病人的生活素質,效果令人鼓舞。
對於目前的研究,他有意擴大範圍,進一步探討社交機器人能否幫助本地療養院或失智老人緩解孤單,並希望推動這類機器人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