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展開調查,探討公眾對於國民服役抱持什麼樣的態度。(海峽時報檔案照片)
作者 王震宇
國民服役向來是新加坡人相當關注的議題。
幾年前發生的幾起軍訓意外,在坊間引起關於軍人在受訓時有沒有足夠的安全保障的議論;去年,國防部長黃永宏也在國會上,針對「是否應強制女性公民服兵役」的議題發言。
如今,全球國際局勢出現動盪不安,國民服役的概念在新加坡人心中,有沒有出現一些變化?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IPS)發現,絕大部分新加坡人依然贊同國民服役在保衛新加坡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調查結果卻側面透露出人們在生活成本高企的情況下,對生活的擔憂。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是在去年7月至10月展開上述調查,主要探討隨著新加坡教育、工作環境,以及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公眾對國民服役抱持什麼樣的態度。
調查結果周三(5日)出爐,接受調查的民眾範圍相當廣泛:
有1002名年齡17歲或以上、不同種族和性別的新加坡公民及永久居民參與;
參與者包括全職國民服役人員、女性、服役人員的另一半及家人、來自不同規模大小的企業的最高管理層和人力資源經理,他們參與了13個焦點小組討論;
有10名失業的戰備軍人接受了深入訪問。
2013年,新加坡政策研究所也曾做過類似的調查。

研究認為,新加坡社會過去10年來發生了變化、不僅我國受教育人口的比例提高,家長也更積極地參與兒子的國民服役進程。圖為2017年舉行的陸軍開放日。(海峽時報)
不過,研究團隊指出,新加坡社會過去10年來發生了變化,不僅我國受教育人口的比例提高,家長也更積極參與兒子的國民服役進程。因此,是時候調查新加坡人普遍對國民服役持有什麼情緒和觀感。
從調查中的三個問題所收到的反饋可看出,絕大部分新加坡人仍贊同國民服役在防衛新加坡上的關鍵角色:
即使新加坡沒有面臨緊迫威脅,93%的受訪者還是會支持強制國民服役;
就算國民服役屬自願制,88%的受訪者還是會鼓勵親友履行國民義務;
57%的受訪者強烈贊同國民服役對於保衛新加坡是必要的,比起2013年的42%顯著提升。
當兵固然好,也不能忽視生活隱憂
有趣的是,即便人們沒有否定國民服役的重要性,卻開始關注當兵所隱藏的機會成本,在生活成本上漲的大背景下,從現實考量去表達自己的關切和隱憂,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
① 軍隊也應教導就業技能?

受訪者認為,武裝部隊應注入更多的非軍訓元素,以擴增國民服役人員的技能。(聯合早報)
綜合媒體就這項調查打出的標題,大多都側重於一個現象:
服役期間學不到太多的實質就業技能。
調查揭露,相較於2013年的82%,去年只有71%認為服兵役能學到重要的就業技能。
焦點討論小組的參與者,尤其是家長坦言,應注入更多的非軍訓元素,以擴增國民服役人員的就業技能,畢竟服完兵役後,有些人就得踏入社會工作。
對此,新加坡政策研究所說,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觀感,可能是因要求新加坡人提升技能並投入終身學習的壓力與日俱增,再加上一些家長的看法是,服兵役即意味著國民服役人員必然出現機會成本,必須在教育和職業規划上做出某方面的取捨。
不僅如此,一些受訪者也認為,服兵役或被要求回營受訓時,對個人職業規劃和所屬企業都可能會帶來影響。
參與小組討論的人力資源代表,就對男性職員「保家衛國」期間對企業各方面成本的影響表示關注,即便他們強力支持戰備軍人也須履行國民義務。

國民服役人員在網絡防衛測試中心接受訓練。(海峽時報)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周瀚毅說:
「武裝部隊應想一想如何幫助服役人員,尤其是那些再過幾個月就退伍的軍人,協助他們以學生或員工的身份過渡至人生新階段。」
他建議,這包括製造機會,讓服役人員學習如何寫好簡歷的技能、財務規劃、或參加短期課程來為下一步做好準備。
實際上,武裝部隊在這方面也有相關措施,例如去年推出的國民服役技能創前程計劃,就旨在幫助服役人員在當兵的最後階段與社會「無縫接軌」。但問題是,軍營在多大程度上應充當「兼職技能中心」?
如果這當中的比例沒拿捏好,久而久之會不會影響男性公民對國民服役的理解與認知?
男性公民須強制服兵役兩年、退伍後也需在40歲之前定期回營受訓。對一些新加坡人而言,如何更加「善用」這些時間,在當前的社會大背景下,將變得更至關重要。
② 金錢獎勵多多益善

今年7月起,武裝部隊、警察部隊和民防部隊的國民服役人員津貼將增加125元到200元。(海峽時報)
一些受訪者也認為,下列兩個群體應得到更多關註:
來自低收入家庭的服役人員;
因履行國民義務而無法對家庭收入做出貢獻的國民服役人員。
與此同時,調查也揭露,如果有更多金錢獎勵,來支助國民服役人員或戰備軍人供房或照顧孩子等需求會更好。
武裝部隊也推出了對應的援助計劃,其中包括從本月份開始,武裝部隊、警察部隊和民防部隊的國民服役人員津貼將增加125元到200元,增幅視軍階和警階以及職務而定。
這凸顯出另一個問題:
保家衛國的義務固然很重要,但同時兼顧保住飯碗和照顧家庭的責任也很重要。

再過十年,人民對「保家衛國」的定義會不會又有不一樣的詮釋?(國峰報網站)
紅螞蟻好奇的是,再過十年,人民對「保家衛國」的定義會不會出現不一樣的詮釋?各種生活成本和需求所帶來的巨大壓力,會否讓更多人傾向於先「保家」再「衛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