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老不易,哪裡都難
選擇移民國家,大多數人會選已開發國家。
中國周邊最發達的二個國,一個是日本,另一個是新加坡。
年輕人移民,可以激情蕩漾,心懷未來。大多數人都會高估自己的能力和運氣。
五十歲以上的人職場競爭力日趨於零,就得考慮養老。這裡說的養老,不是到了六十歲就可以不勞而獲——那只是中國境內的少數人士可以享受的特權。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2、銀髮職場,老年社會的選擇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在日本和新加坡,養老生活和中國截然不同。
在日本和新加坡,很少有人可以對養老生活自信滿滿,退休金超過年輕人工資的事情更是罕見,50歲就退休跳廣場舞的低齡大媽更是不可思議的。
有記者做過調查,新加坡有三分之二的人擔心自己的錢不夠養老,甚至為此焦慮,失眠。
這三十年新加坡經濟蒸蒸日上,物價飛漲,工作時高消費習慣了,退休了一計算退休金,發現不夠用。
數學是不會錯的。錢不夠就是不夠。
在經濟緩頓踟躕了三十年的日本,老人們似乎不像新加坡人那麼焦慮,他們踏踏實實頂著一頭銀髮去繼續掙錢。75歲的製衣廠工人,80歲的重貨司機,90歲的撿垃圾老人。這在日本都很正常。
在日本經營咖啡店、麵包房、小麵館的店主,也經常是七、八十歲老人。無論年齡多高,只要還有一技之長可以干,日本人總要繼續設法幹下去。
在日本。沒人覺得70歲是個很老的年齡。即便是流水線工人和技術人員,很多骨幹職位也還能見到銀髮族。

很多中國人有一種幻想,以為已開發國家都讓都可以過上幸福的晚年,拿著高額退休金遊山玩水。
這只是幻想。
3、花光公積金的新加坡老人
新加坡養老最大的優點是:公平。你的錢就是你的,不是你的錢就不是你的。絕不會把你的公積金給別人養老。
新加坡沒有中國式的可以一直拿錢到死的社保制度,更沒有歐洲那種高福利。
養老金的來源就是強制儲蓄的公積金。養老公積金用完了,就沒了。
如果你沒有在工作時存下足夠多的公積金,或者為了住大一點的房子而把公積金大部分用於買房,可能面臨退休後錢不夠用。
新加坡65歲退休。可是人均壽命接近85歲。如果你很不幸,竟然可以活到90歲,公積金不夠養老的機率就太大了。
所幸的是:新加坡老人也可以打工。比如做個海南雞飯飯攤的助理,收拾盤子,掃地,擦桌子。
缺點是工資會很低。
新加坡和日本不同,這個國家大量使用外國勞工。各種艱苦職業,清潔工,保姆之類的工作,都可以找印尼、印度、菲律賓工人來干。這些人工資極低。
如果你是飯攤攤主,你願意僱傭一個工資很低很低的年輕的印度工人,還是一個80歲的新加坡老人?
有些新加坡老人房子買大了,沒錢養老,這時候他還有別的辦法。一種是以房養老 ,把房子抵押給銀行貸款。死了就把房子抵債。反正人死了房子也沒用。
另一種辦法是出租房子,拿著租金住到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房租和物價低於新加坡,可以湊合著過。這個辦法其實很不錯,值得中國老人學習。未來如果你覺得在中國養老太貴,可以到緬甸、寮國、奈及利亞、烏干達去養老。那些國家年輕勞動力多,養老會便宜些。
所以一定要趁年輕努力多學幾門外語。
4、看病對比
養老除了日常生活,還需要考慮別的。
首先是看病。
新加坡和日本都是看病很方便的國家。人口密度大,醫院密度就高,看病就不需要走很遠。
新加坡有很多polyclinic,也就是中國的基層的一級醫院,到大醫院看病前必須先到polyclinic看病,才能省錢。否則醫療費會加倍。
新加坡看病並不便宜,更別指望什麼免費醫療。沒有很多錢交商業保險的人,就只能享受最基本的醫療服務。
但是還有個好辦法,就是到馬來西亞看病,這可以省錢很多。
新加坡馬來西亞看病的好處是能找到很多會說普通話、閩南話、潮州話、廣東話的醫生。
日本看病便宜。這是日本比新加坡優越的地方。喜歡中醫的還可以自己買點日本的漢方,比如葛根湯、麻杏石甘湯之類,隨便買,比中國還方便(中國買麻黃需要處方)。
但是如果不會日語,在日本看病比較費事。日本懂華文的醫生並不多。
5、看病對比
老人還得考慮日常出行。日本和新加坡都有一個遠超中國的優點:坐輪椅方便,輪椅老人坐公交、地鐵、上下商場,進出廁所,都很方便。
盲行道也是100%可用。
新加坡和日本還有一個共同點:老人在外一旦需要幫助,馬上會有一群路人照顧你,絕不會發生老人摔倒沒人敢扶的情況。尤其是新加坡,在演員模擬暈倒在路邊測試中,被評為是世界上最助人為樂的國家。
公交費日本不便宜,上了車就是230日元,(人民幣12元),習慣了便宜公交、甚至免費公交老人卡的中國老人可能覺得這太貴了。
新加坡公交短距離比日本便宜,長距離比日本貴。平均起來差不多。
日本和新加坡的計程車很貴,沒錢老人坐不起。私家車方面,日本限制較多,停車費很貴,也花不起。
至於新加坡的私家車,那是天價,根本不是退休養老的普通窮人應該考慮的。
養老的退休老人只要還能騎車,在日本最好選自行車。日本好幾個退休的前首相,一直到八十多歲都騎車。美國的拜登和英國的詹森首相雖然騎車笨拙,也喜歡騎車。(很遺憾,喜歡騎車的安倍晉三已經永遠無法騎自行車了,後天是他遇刺一周年祭日。他是在奈良街頭的公交車站演講被殺的,明天會有很多人去奈良紀墓地念他。)
在日本,自行車是權力最大的車。那些汽車摩托車單行道,自行車可以雙向暢通無阻。人行道也可以隨便騎車。

但是在新加坡,那是另外的情況。新加坡根本沒有自行車道。也不許在人行道騎車。你得在機動車道靠路邊戰戰兢兢,稍不小心就會被汽車擦到。
在交通出行方面,日本適合自行車,新加坡不適合。新加坡不適合自行車的另一個原因是氣候太熱。這方面日本勝出。
6、少子化的困擾
日本青年喜歡大城市,不喜歡人少的地方。他們找工作的地點,經常遠離父母。老人沒人照顧,這種情況和中國類似。
新加坡老人稍微幸運,因為新加坡太小,全國就一個城市,還不到上海浦東區的一半那麼大,不管子女在全國哪裡上班,總在直線距離四十公里之內。
新加坡政府有個買房優惠政策,如果子女買購買組屋距離父母的房子一公里之內,就會給一點購房補貼,以鼓勵子女照顧父母。
老人距離子女近,這方面新加坡全勝。
在照顧父母方面,新加坡社會以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為主。這三大種族家庭成員距離都比較緊密,而日本老人很怕麻煩孩子,總是很自立,更喜歡自己硬撐。在照顧老人的文化傳統方面,新加坡略勝。
但是,新加坡人和日本人都不喜歡生孩子,甚至越來越不喜歡結婚。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說:「對於年輕人不肯生孩子這事,我無計可施」。
日本的少子問題已經困擾了三十年。今年自民黨的競選口號依舊提解決少子問題。

所以,無論在新加坡養老,還是在日本養老,要想晚年有幸福感,最好還是趁自己年輕多生幾個孩子。——前提是你得有好基因、懂教育,萬一教育出來一個仇恨爹媽的孩子,那就慘了。
(文章原載於微信公眾號京都富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