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這樣的世道,還有大度善行,賣力出錢的人嗎?
張學彬、卓順發、吳木興和朱志強這四個人,在各自的生意領域,都做出來亮眼成績。他們都是從低處做起,做到了今天揮灑自如的狀態。
為了慈善,這四個人走到了一起,兄弟一般地互相扶持,互相鼓勵,互相打氣。到底他們做的是什麼?他們有什麼共通之處?
這一集的《大度善行》,張海潔與吳木興對談,品味慈善真性情。
吳木興:教誨孩子不能不捐助慈善
在窮苦家庭長大,母親挺著大肚子幫人洗衣貼補家用,吳木興說,母親不忘提醒他的是,長大後要扶窮濟弱。
母親的教誨,新曄集團執行主席兼執行長吳木興博士謹記不忘,更身體力行,以善行回饋社會。
吳木興白手起家,把他當海軍要看遍世界的夢想,轉換成動力,他創業不怕吃苦;苦過來之後,大度捨得,行善不分種族宗教,捐助老弱無依,也提供助學金,幫助莘莘學子。
吳木興傳承母親的善心,他告訴孩子,捐助慈善,捐多捐少都可以,但不能不捐錢!
「慈善的東西,就看你本身要捐多少,錢多就捐多一點。」
「我喜歡幫老人和小朋友,因為有一天我們也會老,小朋友是未來的領導。」

吳木興博士 新曄集團執行主席兼執行長
小時候家裡窮,母親挺著大肚子幫人洗衣;
長大後謹記教誨,要行善回饋社會。
帶著海軍看遍世界的夢想,他決定白手起家,
不怕吃苦,苦過來之後,大度捨得,
不分種族宗教,捐助老人與小孩。
張海潔:「吳木興是白手起家的科技公司老闆,生性非常地豪爽和好客,他最喜歡的是在吃飯的時候逐桌地敬酒,看到別人一飲而盡就特別地開心。他在做慈善的過程中,我覺得他豪邁的個性充分發揮了優點,對於他篤信的廟宇,出錢出力出人是一點二話沒有。其實我很好奇他為什麼這麼捨得,而且他這種豪爽直率的個性,和他對做慈善的動力之間又是怎樣的一個緣分。首先,怎樣從一個職業軍人搖身一變,變成一個科技老闆?」
吳木興:「我以前參加海軍是因為家裡窮,看到他們的廣告Join the Navy to see the world(加入海軍看世界),不錯啊,又有錢拿,又能升官,又免費的旅遊,我就直接簽了八年。在八年里大多數是South China Sea patrol(在南中國海巡邏),出國的就比較少。海軍是不錯,但是因為我的學歷那時候我只有Diploma,人家年輕的進來就已經是Officer了,到最後我比較老了。」

「小的時候我11歲就出來做工了,在Bendemeer的包店做工,做了五年,從什麼東西都不懂,到當了頭手,飯菜燒賣全部都會做。那時候我看到小販都能夠駕奔馳,手上戴Rolex King,我覺得不錯啊,就想當兵出來做點心。但我又想,時間太長了,那個最少要做15個小時,長期的15個小時,就沒辦法跟家裡人出去活動旅遊。當時我出來想的時候,已經開始在軍隊里開始賣東西了,賣Valentine(情人)卡Christmas(聖誕)卡,那些有音樂的,我覺得是蠻好賺的。禮拜六禮拜天,有空我也去賣那些「跑地牛」(非法擺攤),去賣那些gift set(禮盒)。我覺得在兵營里要升官比較困難,就自己出來打天下。在軍隊時我認識了我的夫人,我夫人學插花,我覺得插花本錢也不會很多 就成立了花店。我服役後也成立貿易,買賣電子的東西,電子這個行業是永遠不會死的,每一兩年都有新的產品新的技術出來,我覺得這個生意可以做。

張海潔:「小的時候家境不是特別好才去當兵,後來又開始做慈善捐出大筆的錢,你怎麼捨得的?」
吳木興:「小的時候家裡很窮,我媽媽懷孕七八個月還幫人家洗衣服,媽媽也跟我說,如果有一天我成功的話,或比較有錢,要回饋社會,這個我就牢牢記住。做慈善也是應該的嘛,反正我們賺錢從社會賺,回饋社會理所當然。捨得不捨得就看個人的想法,我覺得要作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第一你一定要賺錢,第二家裡要照顧好,第三就是回饋社會。」

張海潔:「你們這一幫做慈善的兄弟當中,你最佩服誰?」
吳木興:「卓順發、梁佳吉。尤其卓順發,又捐錢,又出力,又沒有拿薪水。我很佩服他一做就做了十多年,不簡單。因為每年都要籌1000萬,不是小數目,卓順發不管幾點,只要你捐錢,不管晚上10點11點,他也跑去。把善濟當成自己的事業經營,用心、用力。他也曾經叫我做主席,我說我不敢,這個位子太重了。如果一年兩年還可以,10年這樣人家看到我都會怕,一開口,麻煩你捐錢、麻煩你捐錢,人家看到就會怕嘛。」
張海潔:「那你現在看到卓順發會怕嗎?」
吳木興:「不會,因為我是自願的嘛,自願的東西你就不怕嘛,因為慈善的東西就是看你本身要捐多少,錢多就捐多一點嘛。有一次卓順發覺得我手頭有點緊,他去四川大地震(汶川地震賑災)他做主席,要籌款,我要捐錢他不給我捐。他說你手頭緊,不需要。我一直傳簡訊給他,他不理我,我跑去找他,我說拜託,這些大地震很多人都很辛苦,我的心意,捐個5萬元。最後他就接受,我就覺得很興奮。」

張海潔:「這些年來除了善濟,你還幫助過哪些慈善組織和機構?」
吳木興:「慈善我們不分宗族種族,我有在Changi的hindu(興都)廟捐錢,我也有捐錢給這些信徒吃飯。在芽籠也有一些老和尚沒有廟,我也帶領了一幫人籌款,捐錢給他建廟。」

張海潔:「聽說你做慈善還有兩個特別的要求。」
吳木興:「我喜歡幫老人和小朋友,因為我們有一天也會老,小朋友也是未來的領導。在我的公司新曄Serial System 25周年的時候,我也捐了給五個CDC(社區發展理事會)
一比一,你捐200多萬,政府也給200多萬給CDC,分成三年,我一直強調一定要給老人和小朋友。」

「我成立公司後差不多一年多兩年,我就開始做慈善了,尤其是老人院。開始的時候找那些比較小的,20個30個老人,慢慢做慢慢做,從23個 到50個100個,現在做到有可能五六百個,那個是在Tai Pei Old People’s Home(大悲老人院),在Balestier那邊,我已經在那邊最少都有15至20年了。看他們需要什麼,如果需要洗衣機或電視機我們都買給他(們),每個老人我們都分紅包給他,過年吃的東西,橘子啊,也請舞獅啊,舞龍啊,表演給他們看,給他們感覺到雖然住在老人院,但還是有人關心和關懷。

張海潔:「你這樣幫忙做慈善,家裡人會有怨言嗎?」
吳木興:「不會啦,但是我夫人曾經跟我說,做慈善好,但是你不要什麼都捐出去,留一些錢在裡面,否則萬一有一天生病沒有錢,我說放心啦放心啦,她也很支持我。我孩子小的時候,我都帶他們去一起去老人院,他們兩歲給他們有一個exposure,他們會覺得怎樣疼跟愛這些老人。每年都這樣做,做到他們長大後,長大後我也跟他們說,重點是你們賺了錢,儘量回饋社會,用你們的心。不一定要捐很多錢,看你本身,你賺很多錢,要捐多就捐多,你不要,捐少也可以,但是不能不捐。」

張海潔:「你希望慈善事業在自己的家族裡面也有個傳承。」
吳木興:「我的願望也說 以後我要成立一個foundation(基金),可能是我跟我夫人的名字,裡面有錢給它繼續做慈善,因為錢怎樣花也花不完,死也帶不了。小朋友你已經把他教大了,他們也懂得怎樣謀生,父母就覺得很好了。教他們怎麼做人、怎麼行善。」

新加坡8頻道《大度善行》視頻系列,著名主持人張海潔透過訪談,記錄企業家的善行,聆聽他們善心的初衷,希望激發更多善心人士,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一起打造暖心社會。
賣力出錢——企業家兄弟慈善情
行善不為人知的新加坡企業家,不僅出錢,還身體力行,組織「聯盟」,每個月輪流主辦慈善午宴、出遊活動、遞送物資等,讓孤獨年長者感受人間處處有溫暖。
他們確保每一次的活動都要認真落實,甚至要求照顧到每一個受惠者的個別需求。對企業家來說,出錢相對容易,但能真正身體力行,投身到慈善工作里,要排除很多困難,在這個金錢掛帥的社會裡,非常難得。
他們在新加坡國家發展,建設和諧社區,促進國民融合方面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他們在傳遞社會正能量、服務社區、服務人民方面做出了非常多的貢獻。很多時候,他們都是無名英雄,默默無聞為社會付出與奉獻,他們不求回報,盡心盡力為居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為國家服務。新加坡之所以繁榮美好,就是因為我們團結一致,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互幫互助,共同奮鬥與拼搏。

(圖文由善濟醫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