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時代,用戶數據成為了企業的重要資產,它不僅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服務用戶,還可以為企業帶來新的商業機會。隨著數據隱私問題的日益突出,如何在利用數據的同時保護用戶隱私,成為了企業面臨的一大挑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數碼金融業者螞蟻國際與南洋理工大學合作,未來五年將投入500萬元用於隱私增強科技(Privacy Enhancing Technologies,簡稱PETs)的研究。

圖源:FACEBOOK
PETs是一種可以加強隱私保護的科技,它可以保護用戶的個人資料,如姓名、電話號碼、電子郵件地址等。這些資料對於企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們可以幫助企業了解用戶的需求和喜好,從而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立足本土實際開發智能保護模型
螞蟻國際和南洋理工大學的合作研究將以實際商業案例為基礎,旨在探索如何在保護用戶隱私的前提下,更好地利用數據進行分析和發展業務,企業可以通過分析同一地區用戶的需求和喜好,為不同用戶推送相關產品或服務的廣告。此外,該研究還將關注如何通過PETs技術,實現在數據分析和應用過程中對用戶隱私的保護。

圖源:ST
為了推動PETs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螞蟻國際還宣布將投資額外1500萬元,在本地和海外培養相關人才。這些人才將致力於PETs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為數據隱私保護提供技術支持。
雖然PETs還沒有系統化的監管規定,但新加坡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IMDA)早在2022年就推出了沙盒,讓企業在安全的環境下試行PETs,這個沙盒已經吸引了螞蟻國際、Grab、萬事達卡等企業的參與,其中不少試行項目都涉及到人工智慧(AI)。
人工智慧或會涉及倫理問題
在個人資料保護周研討會上,多名國際專家強調,人工智慧是否真的聰明,取決於所學習數據的數量和質量。在生成式AI的催化下,PETs可以幫助企業收集更多資料用以訓練和測試AI模型,甚至「製造」出合理數據,以增加準確性。然而,AI倫理和數據隱私專家新加坡法律學會學會執行長楊子健提醒,任何工具都是一把雙刃劍,即使用PETs也可能影響AI模型,企業須謹慎對待。

國際智庫信息政策領導中心負責人貝拉米在座談會上表示,企業需要投入很多資源去了解和運用PETs,因此如果沒有硬性監管要求,或者企業不願意使用PETs,那麼他們可能就不會採取行動。為了鼓勵企業使用PETs,當局提供了資助,以支持企業進行相關測試。
總的來說,PETs是一種很有潛力的科技,它可以幫助企業在利用數據的同時保護用戶隱私,隨著監管機構和消費者對隱私的關注提高,PETs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在未來,企業需要了解和運用PETs,以確保他們的業務活動符合法律法規和消費者預期。通過PETs技術的應用,企業可以在保護用戶隱私的同時,更好地利用數據推動業務發展,實現數據隱私保護和業務增長的雙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