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對可持續發展的日益重視,綠色金融正成為金融行業的新趨勢。新加坡政府深諳此道,正努力將本國打造成為綠色金融中心。為實現這一目標,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聯合新加坡銀行與金融研究所(IBF)和新加坡勞動力局,計劃在未來三年內投入約3500萬新元,助力金融服務業人員提升新的綠色技能,以滿足該地區日益增長的可持續融資需求。

圖源:雅虎
據MAS和IBF委託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從銷售到風險合規、法律和產品開發等崗位的50,000多人將在其關鍵工作職能中增加新的可持續金融相關工作任務,這些任務的重要程度從中度到高度不等。這一舉措旨在為金融服務業的勞動力提供必要的技能,以抓住可持續金融市場帶來的巨大機遇。
東協的可持續金融市場預計在未來十年將達到4萬億至5萬億美元,金融機構在推動所需的轉型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可持續融資需求背後的最大需求驅動因素來自能源、建築和房地產行業,例如部署可再生能源、配電和商業建築的綠化。
為此,新加坡金融管理局、IBF和新加坡勞動力局於4月17日宣布,將在未來三年內助力新加坡金融服務業的勞動力掌握新技能,以抓住這些可用機會。
技能提升優先級角色

畢馬威新加坡的《就業轉型地圖報告》指出,約20個獨特的工作角色,特別是從事銷售和關係管理相關角色的從業者,被確定為技能提升的高優先級角色。例如,企業銀行業務的客戶經理必須了解某些行業的脫碳路徑,以及綠色債券等可持續金融工具的運作方式,以便能夠向客戶解釋這些。
報告預計,未來十年將需要約4,000至5,000個與可持續金融相關的新工作崗位,涵蓋可持續性風險、可持續戰略等多個領域。
3500萬新元投入培養專家
金融機構越來越重視可持續發展,將其作為組織的核心業務戰略。為了滿足這些工作職責,從業者需要具備專業和深厚的可持續金融技能。

新加坡金管局表示,已在金融部門發展基金中撥出3500萬美元,用於支持專業人士獲得這些新技能,這些技能包括氣候變化管理、衡量投資和金融產品的可持續性成果等。
可持續金融所需的頂級技術技能包括氣候變化管理——能夠確保將氣候風險納入公司更廣泛的風險管理戰略,並確定開發支持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產品的機會。人們還必須能夠有效和準確地衡量投資和金融產品的可持續性成果。
教育機構擴大課程設置

高等院校也將擴大其可持續金融課程套件。例如,新加坡管理大學和倫敦帝國理工學院計劃在2024年提供超過65門新的高管課程。
南洋理工大學(NTU)和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將開發兩個新的可持續金融本科課程,其中南洋理工大學可持續管理會計學士學位課程將於2024年8月開始接受招生。
亞洲碳卓越中心成立
與此同時,4月17日,一個新的亞洲碳卓越中心啟動,該中心將幫助彙集一群專注於創新和新碳項目開發、碳政策和能力建設的國際專家,該中心由氣候諮詢公司South Pole和淡馬錫支持的投資平台GenZero聯合發起,其核心重點是儘快解鎖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方法。
例如,在短期內,該中心將考慮使用碳信用額來擴大和商業化綠色氫的使用,綠色氫被認為是一種清潔燃料,因為它在燃燒時不會產生任何使地球變暖的排放物。該中心還將幫助支持政府和企業利用碳市場實現2015年《巴黎協定》規定的國家氣候目標。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這項投資計劃,不僅有助於金融服務業的從業者提升綠色技能,還將推動新加坡成為全球綠色金融的領導者。通過這些舉措,新加坡金融服務業將更好地滿足該地區可持續融資需求,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