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全網都刷滿了打工人語錄。「打工人」們往往起早貪黑,拿著微薄的工資,但工作卻十分辛苦。

當大家紛紛自嘲打工人的時候,這種態度某種程度上確實是一種自我輕賤,但某種程度上,這又是一種自我保護,甚至是牟利。
這個詞語,跟「社畜」的性質類似,卻又比「社畜」多了一分自我調侃。
這些「打工人」沒有跟老闆拍桌子的勇氣,也沒那份衝動;對這個社會有一些不滿,卻也無力改變……
想一想,社會已經如此魔幻,多些「打工人」的樂觀精神,倒也未必不是件好事。

03. 世界的魔幻2020
2020年是新加坡的,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超級蝗災肆虐亞非多國、澳洲山火持續燃燒7個月、青藏高原發現28種新病毒、北極甲烷爆發、南極高溫血紅一片……
這一系列的災難和反常現象,格外觸目驚心,簡直就像有人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

這讓人想起來流浪地球的台詞:
「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歸結起來,2020年的魔幻世界體現在四個方面:
病毒,氣候,局勢與告別。

病毒,就不用說了,新冠疫情在全世界範圍內肆虐。
截至12月2日,全球新冠確診病例數超6446萬,死亡人數超149萬,觸目驚心。
其中,超級大國美國以超1391萬確診病例數與超27萬死亡人數名列世界第一。但是這個世界第一,相信美國也並不想要。
6月,新冠病毒在全球「風頭正勁」的當下,非洲的伊波拉病毒卷土重來了。
這已經是剛果爆發的第11輪伊波拉疫情,而當地兩年前爆發的第10次伊波拉疫情,至今尚未結束。

在非洲境內,伊波拉病毒已經肆虐多年,是像死神一般的存在,奪取了無數人的生命。它的致死率在50%至90%之間,是迄今發現的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
患者感染伊波拉病毒後所表現的症狀,極其可怕。
最開始是發燒、噁心、腹瀉;用不了幾天就會周身疼痛,七竅流血不止;再嚴重一點,臟器的碎片會隨著血水不斷被患者嘔出,全身布滿出血的孔洞;最後,患者死亡。因為體內器官都已經報廢。
這個過程非常短,從被感染至死亡,僅僅只需要1-2周時間。

根據新華社報道,截至8月22日,短短兩個月時間裡,伊波拉病毒已經有96例確診,43例死亡。
好在11月18日,持續六個月的這一輪伊波拉疫情終於宣告。
在這一輪疫情中,確診病例達119例,疑似病例11例,死亡55人。

而在11月16日,也就是剛果第十一輪伊波拉疫情宣告結束的前兩天,美國熱帶醫學與衛生學會(ASTMH)會議上,研究人員提出,在玻利維亞發現的致命病毒—— 查帕雷病毒(Chapare virus)已在醫療機構中發生人際傳播。
這是一種沙粒病毒(arenaviruses),該分類還包含拉沙病毒(Lassa virus),其引發的拉沙熱在西非每年導致數千人死亡。

查帕雷病毒感染會引發出血熱,症狀與伊波拉相似,目前證據顯示它可能通過體液傳播。
最早關於查帕雷病毒感染的記錄是在 2004 年,玻利維亞查帕雷省出現了一個確診病例。
此後在 2019 年,該病毒在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La Paz)造成了至少 5 例感染,2 名患者將病毒傳播給了 3 名醫護人員,一共 3 人死亡。

這些還只是一些致死率較高或是蔓延規模較大的病毒。
目前科學家在全球範圍內發現了大約6000多種不同的病毒,但有人認為這只是冰山一角。人類和病毒的鬥爭,還將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年初在青藏高原的冰核樣本中發現了古老病毒存在的證據。
在33種不同病毒的遺傳信息中,科學家發現有28種是全新的,人類未曾發現和描述過它們,這意味著它們可能已經在冰層中存在了數萬年之久。

全球變暖會導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冰川的融化實際上並不僅僅是讓海平面上升那麼簡單,它可能會釋放出曾經冰封下的古老病毒。
這就引出了2020魔幻世界的第二彈:氣候。
當全世界仍將目光聚焦在新冠疫情上時,很少有人意識到,全球氣候變化所引發的種種次生災難,正把人類世界拖入另一個泥潭。

2015年至2019年,是人類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年,而接下來十年中的每一年,都可能會進入地球史上最熱十年的排行榜。
2020年,就連冰雪皚皚的北極,都在刷新「高燒」紀錄。
北極圈內的俄羅斯維爾霍揚斯克小鎮,是北半球的寒極之一,又被稱為「和火星一樣冷的地方」。然而,6月20日,這裡的氣溫竟然逼近38℃,刷新了北極圈內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紀錄。
沒有最熱,只有更熱。

高溫天氣還為森林火災的肆虐創造了絕佳條件。而森林生態系統,又是地球上物種最豐富的生態系統。
因此,森林大火所造成的影響也遠超想像。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曾發布一份令人揪心的報告:從2019年一直持續到2020年的澳大利亞山火,已燒焦了約一個英國大小面積的土地。
大火還造成生活在那裡的約30億隻動物,包括24.6億爬蟲、1.8億鳥類、1.43億哺乳動物,和5100多萬隻蛙類,死亡或流離失所。

澳洲的這場大火還往大氣中釋放了足足4億噸的二氧化碳。
4億噸意味著什麼?這已經是全球116個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的國家一年排放量的總和。也就是說,澳洲這把火,讓世界各國努力減排幾年的成果全都白費了。
2月9日,在山火肆虐數月後,一場持續四天的大雨緩解了火勢。
這也是澳大利亞首都雪梨及周邊地區30年來最大規模的一場持續降雨。但是,連續幾天強降雨卻又帶來了洪災……

而在南美洲,2019年曾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的亞馬遜雨林大火,在2020年也捲土重來。
巴西國家太空研究所表示,2020年7月,亞馬遜雨林的火災數量高達6803起,同比增長了28%。

不僅是林火,人類的砍伐活動也在加劇亞馬遜雨林生態的惡化。
對亞馬遜溫室氣體的一項研究顯示,經過砍伐,多達五分之一的亞馬遜雨林目前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吸收的還要多。
科學家擔心,如果依照目前的速度,亞馬遜雨林失去「地球之肺」稱號的速度會比預期更快。

再說說東非的蝗災。
今年造成巨大威脅的蝗災,氣候變化正是幕後推手。
正因為蝗災發源地阿拉伯半島的沙漠地帶遭遇了兩場久違的氣旋風暴和降雨,沙漠蝗蟲才得到了大肆繁殖的機會。
蝗災將使地區糧食安全和民眾生計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
以衣索比亞為例,糧農組織說,蝗蟲目前已在該國的160多個地區大量繁殖,破壞了近20萬公頃耕地,100多萬人因此陷入糧食不安全境地。

世界局勢方面,在今年也是動盪得緊。
1月3日,美國啟用無人機在伊拉克空襲殺死伊朗最高革命領袖西姆·蘇萊曼尼,為今年的世界局勢給出了一個動盪的開局。
1月8日,由德黑蘭起飛的烏克蘭民用客機被伊朗軍方「意外炸毀」,機內176人無一生還。
空襲、戰爭、飛彈襲擊客機。本在和平年代不該發生的事情,發生了。

處於「動盪」中心的美國,面對著「美伊關係緊張」「中美關係緊張」等等局面,自己還碰上了史上「最難產」的大選。
進入20世紀後,由於通訊技術的進步,美國大選一般當天晚上或第二天早上媒體就宣布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