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員研發了以3D列印和注射模型兩種生產方式製造出的三款鼻咽拭子,將免費讓本地公司使用技術進行大規模生產。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估計可以製造超過4000萬個鼻咽拭子,以應付本地市場需求。
3款拭子設計

NUS研究人員設計了三種用於Covid-19測試的鼻咽拭子:(左起)IM2,IM3和Python。其中Python拭子以三維列印製作,末端採用「雙螺旋」設計,具有良好的吸收液體的能力,對患者的不適感最小。IM2和IM3的拭子以注射模型方式生產,是通過將Nylon原料高壓注入模具後形成的。IM2為全新的設計,IM3則是按照Python拭子的模型重新設計而成。
世界領先 亞洲第一

這意味著新加坡將具有生產自己的鼻咽拭子的能力和專業的知識。新加坡也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注塑成型技術生產拭子的國家,也是亞洲第一個使用3D列印進行此類生產的國家。
緩解本地拭子短缺壓力

圖片:鼻咽拭子-細小的,可彎曲的棒,從鼻腔插入鼻腔後部收集液體樣本。拭子的尖端必須經過特殊設計,以保留液體以進行準確的測試。
目前,新加坡的鼻咽拭子依賴於美國,義大利和歐洲其他地區的供應商。但是,世界各地的國家都在爭奪重新開放經濟,並大規模地進行測試造成全球拭子供應緊張。
目前Python拭子設計已經註冊了專利,並有兩家本地公司將進行大規模生產。注射成型是比3D列印更快的過程,可以在幾分鐘內生產數百個棉簽。兩種通過注射成型製成的拭子設計IM2和IM3也已經拿到了專利,目前正在國大醫院和新加坡綜合醫院進行臨床試驗。有四家公司將考慮進行批量投產。每個製造商每天可以生產100,000至150,000個拭子,針對新加坡當前每天4萬次的測試量已經是綽綽有餘。

在過去的十年中,3D列印成為了無數行業寶貴的原型製作工具,並在建築、生物技術、假肢和其他許多領域中得到了經常性的應用。消費級印表機的興起也催生了一個充滿活力的製造商社區。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項技術仍然是一個小眾的工具,而不是家喻戶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