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峽時報》9月26日文章,原題:新智慧型手機又來了?反思不健康的頻繁更新文化手機如今已經變得無處不在,數據顯示,到2022年,全球智慧型手機用戶數量達到近64億,幾乎相當於地球上每個人都有一部。許多科技公司在可持續方面有所保留,尤其是智慧型手機行業,在激烈競爭和微薄利潤的推動下,它們一直在按照「有計劃報廢」的模式運行。

9月22日,澳大利亞雪梨的消費者在蘋果專賣店排隊等候最新款iPhone和Apple Watch發布。(視覺中國)
自手機問世以來,每年都有功能略有改進的新機型湧入市場,吸引消費者換機。製造商讓維修或升級手機變得困難,迫使消費者陷入永無止境地購買新機型的循環。這種對最新產品的不懈追求驅使消費者丟棄功能還完好的手機,造成了堆積如山的電子垃圾。
據統計,2019年全球產生了約5360萬噸電子廢物,未來幾年還會增加。手機在其中占很大一部分,每一部手機都含有有害物質,處理不當就會滲入土壤和水中。除產生廢物外,智慧型手機生產所需的原材料開採還對生物棲息地造成破壞,給生物多樣性帶來負面影響。製造和運輸這些設備的碳足跡也很大,加劇了氣候變暖。
消費者並非沒有注意到,他們的購買決定可能會對環境造成破壞。研究發現,Z世代(通常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消費者希望品牌提高其環保資質,34%的人認為,如果品牌不在社會和環境問題上採取行動,就應予以抵制。
世界各地的法規都在努力跟上這種時代精神的變化。2017年歐洲議會通過一項決議,呼籲提高電子設備的耐用性和可維修性。2022年6月,歐盟還規定,數字設備製造商必須在2024年之前為其設備配備標準的充電埠,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費。新加坡2019年通過《資源可持續發展法案》,其中規定延長生產者責任的方法,要求科技產品製造商收集和處理其產品產生的電子廢物。這些法規將環境可持續性的責任轉移給科技公司,加大了在製造業產品設計方面創新的力度。
不斷變化的規範和制定的新規是否推動了我們拋棄「一次性文化」?也許。蘋果和三星等行業領導者公司似乎正在向耐用性設計轉變,努力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的目標,即只使用可回收和可再生材料。但它們還應該採用模塊化設計,配備易於更換的部件,允許用戶升級單個配件,如攝像頭或電池。此外,它們必須承諾長期提供軟體更新和安全補丁,以降低設備更換率。在產品生命周期結束時,製造商也應該負責回收其產品。
然而,消費者處於頻繁升級設備這種不健康文化的風口浪尖。我們需要改變我們的思維模式,不再一味追求最新的電子產品,而是採取一種更有意識、更負責任的方式來消費科技產品。消費者在選擇設備時應優先考慮耐用性和壽命,並選擇對環境可持續性負責的品牌。我們還應該購買一些保護殼和螢幕保護膜,最大限度地減少跌落和其他意外造成的損害來延長手機的使用壽命。
我們不應該屈服於購買嶄新設備的衝動,而應該探索設備的可維修性。對更耐用、更可持續的數字設備的需求不僅僅是企業或個人的一種公關活動,更是一項現實而緊迫的任務。各國政府和國際機構必須制定政策,懲罰環境破壞,鼓勵可持續的做法。消費者可以通過他們的購買決定來推動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