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訊)為解決新加坡低生育率的問題,人口專家表示,該國可同其他國家學習,增加陪產假以及平衡夫妻之間的育兒假。此外,受訪專家也建議,鼓勵年輕人早婚、解決育兒成本和壓力問題,多管齊下解決低生育率問題。
新傳媒英文新聞網CNA報道,有關當局初步預估去年新加坡的居民整體生育率為0.97,首次跌破1.0的水平。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卡爾帕娜(Kalpana Vignehsa)指出,雖然政府推出的嬰兒花紅和其他措施「越來越慷慨」,但仍不如韓國和日本以及北歐國家推出的一年有薪育嬰假來得「慷慨」。
「例如在冰島,夫妻自2021年生育或領養孩子,每人將獲得6個月有薪假期,這期間的薪金為月薪的80%,其中6周可以轉移給對方。」
卡爾帕娜表示,新加坡的16周產假和4周陪產假有點過時了。其中,今年起實施的額外兩周陪產假也不是強制性的。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屬下的新加坡臨床科學研究院主任Jean Yeung則認為,新加坡不太可能大幅增加育嬰假天數,不過至少可以把4周陪產假定為強制性的,讓父親們可以放心申請。
可參考「不用就作廢」政策
卡爾帕娜表示,在東南亞國家,男員工可能基於性別文化規範而較少申請陪產假,政府或許可向瑞典學習,推出政策讓父母親有固定的育嬰假,不用就作廢。例如,每名瑞典的家長有240天的有薪育嬰假,其中90天是不能互相轉讓的,不申請就作廢了,從而鼓勵父親申請陪產假。
她也建議發展臨時工產業,以便在這些父母的假期期間,有人能暫時填補他們的空缺。
另一方面,新加坡管理大學社會學教授鄭寶蓮指出,過長的育兒假可能是一場「零和博弈」。她表示,這對沒有孩子的員工不公平。「我們如果讓一組人獲得特權,另一組人將被剝奪這些特權。」
針對有意願生育夫妻更有效
鄭寶蓮說,鼓勵年輕人早點結婚是解決生育率低下的方法之一。「本地年輕人較遲婚,等到他們30多歲才共結連理,自然生育的機會會下降了;其次,遲婚也讓年輕夫婦較不願改變現有的生活方式。」
與此同時,專家也認為,推出政策幫助有意願生育的夫妻也比較有效。
卡爾帕娜指出,為嘗試人工受孕的家長提供津貼將幫助他們消除障礙。此外,她表示,可協助年輕夫妻處理養育孩子的心理壓力和恐懼。
鄭寶蓮也認同針對有意願生育的夫妻推出政策更重要。「那些要生孩子的夫妻,你給不給嬰兒花紅,他們都會生育;但不想要孩子的,嬰兒花紅很難影響他們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