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組屋鄰里的噪音問題,多年來讓某些居民飽受困擾。
無論當局提出什麼樣的解決方案,似乎總還是有住戶申訴「不得安寧」。
去年底,警方接到報案指兀蘭一帶的組屋底層,因有學生常在那裡踢足球,讓居民十分不滿。
結果,市鎮理事會就把涉事的組屋底層空間圍起來,才平息了部分居民的怒火。
然而經媒體報道後,又有網民質問這樣的舉措有些小題大做,會不會就此剝奪了喜愛踢球的孩子玩樂的機會?
今年2月,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在國會上書面答覆議員詢問時透露,
過去三年,共有27起市鎮會暫時關閉或限制社區休閒設施的案例,市鎮會是在接獲居民有關噪音的投訴後採取行動。

過去三年,共有27起市鎮會暫時關閉或限制社區休閒設施的案例。(海峽時報)
李智陞說,一般上基層領導會提醒使用設施的居民,也會貼出告示。唯有當擾民行為未獲改善後,市鎮會才會採取上述兩種方案。
居民:規勸籃球場用戶仍無濟於事
雖然針對這27起特殊案例,李部長並未透露具體是哪些設施,但國家發展部擬定的本地鄰里噪音指導原則中卻有提及:
來自籃球場、羽毛球場、遊樂場、亭子及組屋底層等公共空間和設施的噪音案例,是由市鎮理事會處理;有可能發出噪音的活動必須在晚上10點30分之前停止。
最近,有兩名讀者投函《聯合早報》,反映各自社區出現籃球場噪音擾民的現象。
其中一名居住在榜鵝一帶的居民反映,她住的組屋區有四座組屋圍成一圈,形成一個「天井」,「井」內建有半個籃球場,一些單位的窗戶一打開,就能聽到投籃時發出的聲音。

來自籃球場等公共空間和設施的噪音案例,是由市鎮理事會處理。(聯合早報檔案照片)
該讀者說,籃球場用戶每晚發出的噪音,都會持續至晚上10點多。她聲稱,這個問題已困擾該區居民長達18年。
「長期高分貝的噪音污染,對身心靈都造成危害,老年人、患病的居民無法靜養,備考的孩子不堪噪音干擾,無法專心複習。」
她表示,居民規勸打籃球的人不要喧譁,對方卻態度惡劣,還報警聲稱「樓上居民向他們丟擲危險物品」。
這名讀者說,她已不僅一次反映此事,但至今情況還是未獲改善。她希望當局能檢討這樣的組屋設計,並儘早把籃球場改為不會太擾民的用途。
另一名投函給《早報》的讀者也面對相同的問題。
這位住在盛港西社區的居民說,那裡的籃球場也是位於居民樓群的中心,距離一些住戶的窗戶僅十幾米。由於是開放式籃球場,從清晨到深夜甚至凌晨,經常會傳出「啪啪的籃球聲」。

有居民為了避免與打球者發生正面衝突,用鐳射燈照射提醒打球者離開。(聯合早報)
「這不僅對個人的健康造成影響,也破壞社區的和諧。有居民為了避免與打球者發生正面衝突,用鐳射燈照射提醒打球者離開。」
除了夜晚發出的噪音,該居民也說,白天籃球場也會傳出喊叫聲、歡呼聲、叫罵聲、鞋和地面摩擦發出的尖銳聲,以及投籃時砸板的「框框」聲等,「讓我們無法享受寧靜的家庭時光」。
她說,有租下某個單位的鄰居,還為此提前解除租約,搬離這個社區。
新一代社區減少設置籃球場?

兀蘭一座組屋旁的戶外籃球場,每晚都會有市鎮會人員在晚上9點30分到場內鎖籃筐。(新明日報)
可想而知,像是籃球場發出的鄰里噪音,不僅擾人清夢,也會影響一些居民的心理健康,造成更多社會問題。
這個問題也早有先例,讓市鎮會採取措施解決問題。
新加坡媒體去年12月曾報道,兀蘭一座組屋旁的戶外籃球場,每晚都會有市鎮會人員在晚上9點30分到場內鎖籃筐,相信就是為了避免有人深夜打球擾民。
有居民透露,如果當時有公眾在打球,都必須即刻停止,直到隔天早上9點多才會解鎖。
距離該處不遠的另一個鄰里籃球場的籃筐,也會在指定時段上鎖,並貼出告示要求使用籃球場的公眾為鄰居著想,儘量放低音量和減少噪音。
市鎮會收到多個居民的投訴,不做點事確實很難交代,但這又回到了如何讓喜愛籃球的居民能使用設施的問題。

(新明日報)
如同上述讀者提到的組屋「天井」設計,若能改善這類設計,確實能有助於減低籃球場噪音擾民。
另外,讀者在《早報》投函中提出的另一個觀察是,本地許多新社區,如今也逐漸減少在居民生活區內設置籃球場。
對於成熟社區的籃球場該如何加以管制,有關當局不妨多動動腦筋,想出一些或許可以「魚與熊掌兼得」的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