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人口占比中,至今華人依舊多數,超過70%,不過官方語言卻是英語,這是為何?按照李光耀的說法,漢語不利於新加坡對外交流。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獨立。李光耀在晚年回憶時說,當時他是極其不願意面對這個事實。而在宣布獨立的同時,他又宣告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官方語言改為英語,廢除漢語。

「語言是新加坡同世界接軌的橋樑」
當時占人口多數的華人,自然反對這一決定,不過李光耀很是堅決,直接說,除非他倒台,不然就得這麼執行。若是要探究這一決定的箇中原因,不妨看看他的《李光耀觀天下》,很多事情說得相當清晰。
他在書中,直言不諱「感激」英國,由於它的統治,讓新加坡人學習英語很容易。他還舉例對比,比如越南,之前是法國統治,再學英語,相比較要困難很多。李光耀似乎特別喜歡用「痛苦」一詞,和馬來西亞分家,他覺得痛苦,從一種語言換成另一種語言,他也覺得痛苦。
不過,在他看來,新加坡選擇英語,當然是極其正確的。因為英語是世界通行語言,新加坡是一個小國家,要想發展,就得吸引外商投資,而為了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語言對接就是第一步。

獨立後的新加坡
剛獨立時,新加坡的人均GDP不過450美元,為了配合新加坡的「轉型」,連南洋大學都關了,徹底除去漢語的影響。
李光耀的政府班子,為了建設新加坡,也算是使勁渾身解數。新加坡連淡水都需要進口,更別提其他的物資資源。為了能迅速提升國力,李光耀於1968年成立了裕廊工業區,僅用10年的時間,新加坡的電子產品,開始成為拉動國家經濟的引擎。
若是單從數據上看,新加坡的變化可以說是「讓人矚目」,從1960年開始,直至1983年,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達到9%,這在外界看來,就是一個奇蹟。伴隨國家國力的提升,知名度也開始全球知曉。
這也許就是李光耀的得意之處,在他看來,若不是當時的「英明」決定,新加坡哪能發展如此飛速,正是由於語言上無障礙,所以外商願意來新加坡投資,這才有了如今的成就。

語言固然是交流的工具,不過商人看重的應更是商機吧。只不過一個說英語的國家,感覺上讓人覺得是「一家人」,可能在某些方面溝通起來,是要方便許多。但是,這絕不會是影響商人在哪投資的決定因素,不然的話,中國的那些投資者不得早換地方啦?
仁者見仁,一個歷史上的重大決定,估計要放於一個更長的時間中去看,也許才能客觀評價它的「得與失」。李光耀認為,漢語的一個缺點就是太難學。其實通俗點就是,一個國家的科技發達,它的語言就有優勢,而不是什麼好學不好學,美國代表著當前最高科技水平,所以她的語言有優勢,等中國科技領導世界,全世界都會來學漢語,不要妄如菲薄自己的文化,中華文華博大精深。

不過現在有很多國家越來越重視漢語,紛紛開始學習漢語,如美國、日本、英國、俄羅斯等國家。而世界各地孔子學院的開辦,眾多外國學生踴躍報名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形成了一股漢語熱潮。在隨著中國的日益強盛,國際地位越來越高,相信漢語不久,將成為國際上的通用語言這一時刻,不久將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