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城市建設之中,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矛盾,即不斷膨脹的城市人口和越來越擁擠的城市及空間之間的關係,建設高樓、城市邊緣繼續向外擴張固然是解決的方法,但卻治標而不治本,畢竟城市真正擁擠的部分,永遠是核心商圈。
既然向上、向外發展都是可選項之一,那麼向下發展自然也是重要的發展方向。

實際上,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歷史非常悠久,甚至始於現代城市雛形剛剛確立之時——下水道、地下室等空間的開發,使得一些城市設施得以轉移到地下,節約了大量的地上空間。
而如今,地下商場、地下停車場、地鐵,甚至是地下倉儲等等都是地下建設領域的課題,而對於人口密度高的城市來說,如何利用這寸土寸金,就是關鍵所在了。
新加坡政府就對城市地下空間建設、規劃有著一系列詳細、周密的計劃,並且為此支出了大量財政資源,產生了巨大的人才需求,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這方面的詳細內容。
起源
新加坡開始重視並發展城市地下空間,並不是一朝一夕之間的事,在2000年前後,新加坡就已經完成了人均GDP超越3萬美元的壯舉,一舉成為已開發國家一員,城市的規劃建設已經逐漸飽和。
現如今,新加坡常住人口有590萬人,而城市面積只有700平方公里,只有大約2/3個香港大小!而其在2018年的人口密度,已經攀升至世界第二!

可以從上圖看出,2018年,新加坡每平方公里就有7796人在居住生活,這是相當恐怖的數字,而排在第三的波斯灣島國巴林則被遠遠地甩在後面。
人口密度和人口總數是完全不同的指標,人口總數在巨大的國土面積面前是完全沒有壓迫力的,比如我國人口密度就遠遠不如新加坡,甚至在全球人口密度排名中也只排在60名開外。
人口密度,毫無疑問體現了一個地區的擁擠程度,而新加坡正是世界上最擁擠的國家之一,人口眾多也就導致土地的價值極高!對土地開發的精細程度也有了很高的要求。

眾多的高層建築當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土地緊缺的壓力,但高樓的修建是有著很多限制的,不但要對地基之下的土地、基岩進行評估,還要考慮到修築成功後是否會對一個地區的採光施加不良影響。
實際上,世界上沒有哪個城市可以真正做到完全地「高樓林立」,既然地上空間基本已經被開發完畢,那麼向底下探索就是極佳的選擇了,在開發技術日益成熟的今天,地下空間的開發成本和開發效果已經今非昔比,新加坡也因此制定了龐大而具體的開發計劃。
2002年,新加坡就開始計劃在地下興建「新的新加坡",預計地下空間總面積為現有國土的1/3.
條件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開發城市地下空間,不能一拍腦門就決定,實際上是否能夠開發,除了要看自身需求之外,還需要對地下岩層條件進行仔細評估,調查當地是否適合地下空間開發。
新加坡地質條件並不複雜,主要有平原構成,只有中部地區有一部分丘陵地帶,地質構成主要是火山岩和沉積岩,整體條件並不算好,工程難度尚可,所以新加坡當局在開發時計劃也很謹慎,畢竟新加坡並沒有很多空間可以浪費。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新加坡很依賴地下水,而且臨海,這會掣肘地下空間的開發,增加工程的難度,而且新加坡政府和公民極其重視島國內部的生態環境,在開發時,這也是一大難點。
如何在不影響生態平衡以及地下水使用的情況下合理開發,也是開發前期需要考慮的問題。
開發方向
其實,近日興建的跨島地鐵已經是新加坡地鐵的後期完善線路,地鐵的規劃修建已經基本完成,而新加坡地下空間數種開發方向中,地鐵只是其中的一個而已。
而最開始規劃的,也就是地鐵而已,新加坡地鐵線路十分密集,影響力幾乎擴散到了全島,線路繁多,基本已經滿足了人們大多的日常出行需求。

除了地鐵,新加坡還開發了一整套的地下倉儲系統,其中尤以石油倉儲為重,為了應對未來可能到來的石油危機,新加坡政府做好了一系列萬全準備,修建了大量儲油庫、儲油長廊等地下建築,可儲藏的液體量超過百個體育場。
這些底下倉儲系統,都在100之深的地方,基本對地上環境無影響。

當然,地下空間開發,不可能沒有生活場所的開發——地下住所、地下物流、地下醫院、地下科研所、博物館,這個領域是目前新加坡正在開發的項目,也是一片巨大的藍海,根據不同的需求,新加坡地下系統可能會發展出類似地上一樣豐富的結構。
而這一部分,也是未來人們需要去利用的,畢竟地上空間總有耗盡的一天,為了避免過度擁擠,向地下進發是不得不做的選擇。
除了以上這些方向,新加坡地下空間開發還包括了一系列管網鋪設的內容——光纜、電纜、地下排污管道,這些是地下空間開發最原始也是需求最大的內容,也是現代城市結構設計之初就規劃的內容,就不予贅述。
對我國的啟示
實際上,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一些城市早早就進入了大規模的地下開發模式,我國的人口密度雖然並不是很高的水平,但地區差異明顯,比如西部很多地方地廣人稀,拉低了整體國家的人口密度。
而諸如上海、北京、天津、南京等等規模較大,人口較多的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已經要邁開步子追趕了,而對於西部地區的很多城市來說,地下空間開發還是要更多的集中在管網的鋪設之上,將更多的精力花費到地上空間的合理利用上。

總體來說,新加坡的許多模式與未來思路,僅僅適用於我國東部人口密集地,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毫無疑問,地下空間的大規模利用,是城市規模到達一定程度後必須要考慮的方向。
所以即便是目前規模有限的城市,也要在發展的過程中為未來做考慮、為子孫留福蔭,預留一定的開發空間,進行合理的預測。
結語
新加坡的地下空間開發行業,是十分熱門的,近年來吸引了很多國內該領域的高端人才前往學習、工作,而新加坡的經驗與成果,未來也會對我國的地下開發做出關鍵啟示。很多在新人才也能逐漸回流。

所以目前前往新加坡在地下空間行業就職、學習,是很好的人生規劃方向。這個新興行業,未來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