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幾十年的籃球賽,最懷念的是南大杯。記得第一屆的南大杯就是1953年南洋大學動土的那一年。從1953年到1957年,前後辦了四屆,中間1956年停辦,1957年是最後一屆。
第一屆:為慈善籌款
每屆的南大杯開賽,除了球迷興奮,快樂世界也動了起來,大批球迷湧來看球,快樂世界每天收了不少入門票。那時我11歲,是個小球迷,常跟著大人去快樂世界看球賽。
南大的創辦人陳六使登高一呼,萬山響應,各行各業出錢出力熱烈支持。舞女義舞,三輪車夫義踏,咖啡店也一間間義賣。街頭巷尾,都在談南大。

▲1953年8月24日,南洋大學倡辦人陳六使為歡迎各地參加南大杯賽籃球隊,特在丹戎隅俱樂部舉行盛大晚宴。
南大杯在快樂世界體育館舉行,主辦單位是中華體育促進會,即後來的籃球總會,籌委會主席是高德根。
南大杯,也是新加坡最早的國際籃球賽。每一屆開幕,都在《南洋商報》和《星洲日報》兩份華文報登全版的特刊。每場球賽,報紙和電台都做詳細的報道。
前後四屆的南大杯,開幕和閉幕全場爆滿。養正和光洋學校的銅樂隊都到場奏樂,樂聲悠揚,場面感人。
第一屆只辦男女阜際賽,球隊多,戰情不緊張。邀請的隊伍有北慕娘、詩巫、沙勞越、吉打、吉蘭丹、檳城、彭亨、吡叻、雪蘭莪、森美蘭、馬六甲、柔佛等鄰近地區。男籃13隊,女籃八隊。1953年8月22日球賽開鑼,經過角逐,男子組新加坡得冠軍,亞軍雪蘭莪。女子組冠軍新加坡,亞軍吡叻。
第一屆的南大杯,為南大籌到3萬1540元。
第二屆:走向國際
第二屆南大杯,1954年11月開賽,越辦越有看頭,已不是阜際賽,而是規模越來越大的國際賽,邀請的球隊有台灣、菲律賓、香港、泰國、馬來亞、沙勞越,尤其台灣的克難隊,球員大都軍旅出身,個個高頭大馬,身經百戰,與新加坡隊碰頭,快樂世界體育館六七千個台階位子,一定爆滿,一票難求,有些還站在最高處看,買不到票的人,只好在體育館外面,聽球賽的掌聲,等比賽的結果。
1950年代,新加坡最強的籃球隊是《南洋商報》隊,隊里的猛將余鐵軍、高棣銓、陳孝發、李焯民與外號「馬騮精」的梁雄標等都來自香港,在商報任職,後來多了一個菲律賓隊的球怪蔡文章,個個球藝不凡,加上一個身高六尺二的本地薑黃天錫,這個陣容多次南征北伐,百戰百勝,替《南洋商報》做了不少報紙的宣傳。

▲南大杯時代的黃天錫。
第三屆:險勝台灣隊
第二屆起的南大杯,爭奪冠軍的都是新加坡和克難隊。第二屆和第四屆,克難隊奪冠,都是小勝。第二屆的比數是60比57,第四屆是67比59。第三屆地頭蛇打垮過江龍,新加坡隊險勝,比數是71比69。可見,碰到兵強馬壯的克難隊,新加坡也不是省油的燈。

▲第三屆南大杯籃球賽,於1955年12月3日在快樂世界體育館正式開幕。圖為義賽委員會主席高德根親自主持升旗典禮。
新加坡隊那時的三劍客是余鐵軍、高棣銓和黃天錫。余鐵軍是南大杯的籃球明星,每場球都是他取分最多。他的拿手好戲,是沖籃和雙手遠射。沖籃時高空躍起,雙腳一前一後,步伐輕盈,彈性極佳,十拿九穩。雙手遠射姿勢美妙,奇准無比。

▲1955年12月4日,第三屆南大杯賽次日,快樂世界體育館外,熱心球迷排隊購買入場券情形。
第四屆:輸了球,贏了掌聲
第四屆也即最後一屆,南大也派隊參加。出場時掌聲雷動,久久不衰。第一場球便碰到台灣克難隊,克難隊進球取分如探囊取物,易如反掌。打了10多分鐘,南大隊連出手的機會都沒有,忽然有個球員一粒遠投,進球了,體育館爆起如雷掌聲,這個進球的球員,是後來出任籃總秘書長的郭憲章。

▲第四屆南大杯,對克難一仗,為南大隊投入第一粒球的郭憲章(後排左三)。
郭憲章去年往生,10多年前他受訪時笑著說:「我的遠投向來最差,10粒球能進一粒已經偷笑,那晚對克難隊,不知道那粒球是怎樣投進的,那時沒有三分球,如果有,應該是三分球。」
他說,進了這粒球,都被大家說是神射手。
對克難隊的那場比賽,南大隊輸了52分。球賽結束,球迷還是給他們如雷掌聲,觀眾席上「南大南大」的歡呼聲此起彼落,叫個不停。
第四屆南大杯,男組共有14隊參賽。棉蘭對克難的那場球,也出其意外的緊張。棉蘭是來自印度尼西亞的球隊,球迷都以為這場球一定一面倒。誰知笛聲一響,棉蘭隊先發制人,隊長邱飛海彈力極佳,躍起傳球,聲東擊西,把克難隊打得陣腳大亂,數度叫停,最後克難隊雖然還是贏了,但贏得很辛苦。
每次想到南大杯,都會想到邱飛海的彈性和腰力。
球賽全部結束後,排名榜上南大排名最後,但體育精神卻大獲讚揚。冠軍屬台灣克難,亞軍新加坡,棉蘭第三,中馬第四,港華第五,菲律賓第六,北馬第七,古晉第八,泰國自力第九,港聯第10,南馬11,合艾12,泰華13,南大14。女子組有八隊比賽,冠軍歸台灣純德,新加坡排第五。
10天的比賽,圓滿閉幕,由陳六使夫人頒獎,男子組的冠軍杯陳六使捐獻,女子組高德根報效。辛苦10天,為南大籌到12萬元的建校基金。南大杯只辦四屆,畫上了美麗的句號。
四屆的南大杯,代表新加坡隊的幾個沙場老將,已先後做了古人。打球動作古怪,花樣百出的梁雄標早在美國逝世;余鐵軍前幾年病逝美國。李焯民、黃天錫、高棣銓、蔡文章、陳孝發、黃錦富與啞將楊玉發等,也都不在了。
籃球新人立大功
第三屆南大杯,新加坡隊出現了一個王得勝,體高六尺三,比隊長黃天錫高出半寸。戰後球評指出,王得勝搶了不少籃板球,拿了很多分,是這一硬仗的大工臣,若輪功行賞,只輸給余鐵軍。

▲新加坡當年出席世運,幾個南大杯的主將都在隊里 ,前排右三是余鐵軍,第三排右是黃天錫,左是王得勝。
新加坡隊教練宣鶴皋重用新人,球賽開場便派他上陣打中鋒,黃天錫和梁雄標職司後衛,前鋒是余鐵軍與高棣銓。
笛聲一響,雙方實力伯仲,球賽扣人心弦,在驚濤駭浪中進行,余鐵軍首開紀錄,克難隊也還以顏色,一來一往緊張百出,但新加坡球風甚順,一路領先,上半場結束,以38比26贏了12分。下半場易籃再戰,新加坡隊還是以上半場的五人上場,王得勝雖是新人,但年輕力壯,仗著體高,搶不少籃板球,新隊還是一路領先,最得意時贏克難14分。球賽結束,新加坡奪冠。
球迷這時才知道本地球壇出了個王得勝。那時我們打球的記錄簿,一本4毛錢,也用王得勝扣籃的照片做封面。
王得勝的父親是德國人,母親潮州人,商報隊的教練宣鶴皋,發現他有打球的身材,便介紹他加入商報隊,並訓練他打中鋒。經過一番苦練,他的球藝一日千里,在第三屆南大杯大放光芒。可惜這種光芒短暫,不久他便在球壇消失,第四屆的南大杯已不見王得勝的名字。
南大杯的球星隕落
2017年1月15日,阿流傳來手機簡訊,說老鐵在美國走了。
看到簡訊,我怔了一下,希望這個消息不是真的。
2016年一班老球友和老鐵在文華吃飯,他說他在美國做的體驗報告,剛剛出來,三高都沒有,身體很健康。聽到阿流說老鐵走了的噩耗,真的叫人難相信。
阿流是上世紀60年代的籃球國手,全名符瑞流。老鐵是我心裡的籃球明星余鐵軍,50年代的南大杯,第三屆新加坡險勝台灣克難隊,登上盟主寶座,余鐵軍近投遠射,取分最多,功勞最大。瑞流得他真傳,球路最像他。
余鐵軍個子不高,但搶高空球不輸給身材比他高的球員。那年代的球迷,很多把他當做偶像。有一次和他在牛車水一餐館吃飯,隔壁幾個不相識的年長者,走過來用廣東話打招呼,問他是不是余鐵軍?這一問,問出了共同話題,於是談起當年的南大杯,聊到南洋商報籃球隊。余鐵軍還留下在美國的地址,希望日後聯絡。

▲2013年余鐵軍(右一)從美國回來,幾個老球友在文華與他飯敘。左起林大棟,符瑞流,王振春,黃錦富(第一屆南大杯主將),吳朝良,蘇啟祥。
上世紀50年代,余鐵軍在球壇的名氣如日中天。每年的南大杯,台灣克難隊最怕的球員便是余鐵軍,每場球取分最多便是他。
1956年,新加坡隊參加第16屆墨爾本奧運會。
在新加坡尚未決定要派籃球隊參加奧運會前,台灣宣布黃天錫與余鐵軍為「國手」,報紙上幾乎天天都有他們動向的消息,紛紛推測他們會不會代表台灣隊出席奧運?當時本地有左派與右派兩股勢力,左派報紙天天炮轟台灣,不願看到黃、餘二人代表「中華」隊出賽;右派報紙親台灣,天天試探兩人動向,希望他們穿上台灣的球衣。結果答案揭曉,新加坡要派隊參加,余鐵軍與黃天錫當然要代表新加坡了。
余鐵軍是於1952年隨香港南華隊來新加坡時,被商報老闆李玉榮邀他留下,名義是在報館做工,實則替報館打球,用球隊替報館宣傳,打響南洋商報的招牌。南洋商報隊那時遠征馬來亞,菲律賓等地,所向無敵,余鐵軍戰功赫赫。和他一起被商報老闆留在新加坡的,還有高棣銓和李焯民登,他們都是南大杯新加坡隊的主將。
老鐵幾年前從美國回來,每次我們都會歡聚,高齡80多的人,走路腰板挺直,健步如飛,講起話來神采楊,全無老態。更妙的是,他隨身帶一個最新的平板電腦,晚上睡前一定要看幾小時面簿,和幾百個網友溝通,直到凌晨3點才睡覺。我有幸成為他的網友。
阿流說,老鐵走了,那天是1月14日,網絡上載了他在美國出殯的照片,說是年齡90歲。
(圖:作者、新報業媒體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