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最新消息是,在蘇伊士運河擱淺的那艘貨輪終於恢復到了正常航道。

在能查詢世界航運信息的船訊網上,已經能看到現在船已經在以幾節的航速在緩慢移動。預計運河完全正式恢復通航也就是接下來數小時以內的事情了。
希望別再出什麽麽蛾子了!
畢竟,運河阻斷一小時,世界航運界要損失5億美金!

3月23日,22萬噸級的巨輪——台灣「長賜號」(Ever Given)突然擱淺,橫著卡在了蘇伊士運河裡。
在那之後不到6天時間裡,數不清的貨輪、船隻開始繞道非洲好望角。即便每個航程的成本將額外增加45萬美元,可還有369艘大型貨輪無法掉頭,無法繞道。

看熱鬧不嫌事大,段子手早已赤膊登場。
有網友調侃:這是台灣省第一次控制了世界的命脈。

台灣長榮海運自己回應,擱淺的原因是疑似遭遇瞬時強風,導致船身偏離了航道,造成意外擱淺。
埃及氣象預報員稱,周二當地確實發生大風和沙塵暴,瞬時風速超過50公里/小時。
這風吹得真不是地方。
蘇伊士運河在2015年剛剛完成擴建。當時的埃及政府舉國債在原本164公里的運河上加了一條35公里的新航道,讓原本單向行駛的航道能夠雙向而行。
結果「長賜」號就堵在未拓寬的航道上。

根據當地為使用運河的客戶提供過境服務的Leth Agencies表示,從昨天早上開始已經有7艘拖船(tugs)試圖把貨輪導回正軌。
埃及當局也派出了挖土機來嘗試緊急拓寬河道。
但在「長賜號」龐大身軀的襯托下,一台挖掘機真是承擔了小小身軀所不該承受的壓力。

01. 運河堵塞的嚴重影響
蘇伊士運河:但凡學過中學地理的人都知道這條運河有多麼重要,它不但是亞洲和非洲的交界線,也是亞非歐來往的重要命脈。
在這條全長193公里的運河上,14%的世界貿易貨物通過這裡運送,平均每天就有50多艘貨船要通行。
作為世界上商貿往來的「要塞」,偏偏就把這個海上命脈給堵了…

台灣長榮海運的「長賜」號橫在了非洲蘇伊士運河距離南端河口的6海里處,堵死了這條世界貿易大動脈。
而這艘巨型貨輪在這裡停滯的時間越久,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多。
比如,後面遭遇堵塞的船隻會不斷增加。截止3月29日0點,等待通行的船隻數量就已經有369艘了。
其次,所有因此停滯的貨船上保質期較短的貨品都得遭殃了。原油、精鍊油、紡織品、電子產品、牲畜那些還好說,農產品肯定會受影響。

滯留船隻中,還有至少20艘是運輸牲畜的貨船。《每日郵報》找出了其中6艘船上裝的貨物:
A是一艘運輸牲畜的船隻。最近曾在羅馬尼亞,埃及,沙烏地阿拉伯停靠。
B船來自中國寧波,是一艘運輸工業化學品/油製品的船隻。
C船從非洲之角吉布地出發,可能運輸的貨物包括:小麥,鐵礦石,穀物,煤,木材。
D船來自阿聯,可能運輸的貨物包括:木料,機械,凍牛肉,紙,奶粉,家具,凍豬肉,汽車零件,巧克力,化妝品。
E船來自韓國,可能運輸的貨物包括運輸車,建築和農業用機器,卡車和公交車。
F船是一艘從新加坡出發,裝有原油的船隻。
這些還只是其中幾個小點而已…

與此同時,國際油市已經發生了巨大震盪,因為這幾百艘貨輪中的好幾十艘,滿載著原油。
蘇伊士運河輸送的石油總量占全球海運石油貿易總量約10%,據報道,3天前停滯船隻中的17艘油輪所載原油就有至少3300萬桶。
在事故次日,也就是3月24日,國際油價就急劇上漲,收漲接近6%。

現實版蝴蝶效應,遠比氣象實驗室里的匪夷所思。
Braemar ACM Shipbroking研究主管Anoop Singh稱,每天約有60萬桶原油從中東通過蘇伊士運河運到歐美。
哪怕這艘船隻堵幾天,足以在石油市場造成波動,給已經受疫情影響的煉油商、交易商和生產商帶來額外的麻煩。
如果不願等待封鎖解除,被困船隻可以選擇繞道南非航行,不過這條路要長得多,會大幅增加運輸時間和成本。
如果阻塞得不到解決,依賴蘇伊士運輸中東石油的歐美煉油商可能被迫尋找替代供應渠道,這又可能推高區域油價。

分析師表示,歐美的買家現在可能會把目光投向其他地區的原油,例如美國、歐洲北海、俄羅斯和西非。
此外,還有眾多新加坡、中國與歐洲的企業都會這條運河運來的原材料、成品望眼欲穿。

02. 「後果」應該誰來承擔?
照理說,「長賜號「的所有者及其保險公司會面臨蘇伊士運河管理局(SCA)的索賠。
但目前「長賜號」是由台灣省的長榮海運從日本正榮汽船公司長期租用的。
擱淺當天,台灣省長榮海運就發表了聲明:
按照合同,「長賜號」船上出現任何操作失誤或不可抗力等原因導致船隻受到損壞,都是日本船東的責任。
也就是明說了,台灣長榮海運絕不賠償。

一天後,長榮海運董事長親自站出來,再次表態「沒責任,不賠償」。
至於日本船東呢?日本正榮汽船公司終於扛不住出來鞠躬道歉,
但他們隻字未提有關賠付的任何事宜,只說「長賜號」脫淺所需的所有費用由該公司承擔,並已經在與保險公司商量相關事宜。

原本以為這個事情就這麼圓滿的解決了,結果日本網友先爆發了。
畢竟日本剛剛買過台灣省的香蕉鳳梨,雖然立馬因為農藥超標被下架,但日本人覺得台灣應該覺得「感恩」。
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紛紛怒罵:
「再也不買台灣鳳梨了!」
「台灣露出了本性,再也不買台灣香蕉了!」
「又不是我們開的船,憑什麼要我們國家賠償巨額罰款!」
「那合同寫得明明白白,就是應該日本船東賠付呀,關台灣省公司什麼事?」
短短几天內,長久以來的「塑料友誼」,
啪,就這麼崩了

「船、箱、貨,全都在錯誤的地方!」最近幾天,全球供應鏈上每個環節的從業者都發出類似感嘆。
有專家表示,蘇伊士運河堵塞讓本就受疫情嚴重衝擊的全球貿易「雪上加霜」。
新加坡交通部長王乙康上周四(3月25日)也在面簿貼文指出,蘇伊士運河當前受堵的問題若持續較久,船運公司開始繞道而行,運往本區域的貨品可能暫時受影響,新加坡港務集團(PSA)的運作時間表也可能被打亂,讓港務集團必須早做準備,確保港口運作繼續順暢。

總的來說,這起事件也給全球貿易「提醒」,不能過分依賴海運,尤其是像新加坡這種高度依賴物資進口的情況,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要推動類似中歐班列等陸上物流體系建設。
另外,運河堵塞造成物流缺位,可能導致製造業改變目前原材料庫存體系,增加「存貨」以避免類似情況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