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衛生部又深夜通告:新加坡出現首起本土猴痘病例!
一個禮拜內,他先後出現了皮膚病變、淋巴結腫大、人易感疲倦、發燒、喉嚨痛等症狀。
症狀一周內爆發,不知道猴痘病毒在體內潛伏多久!

衛生部已確認,這名患者跟早前的輸入病例沒有任何關係。
現在,我們面臨這兩個問題:
1)人住在新加坡,猴痘哪裡來?
2)新加坡出現猴痘,會發生什麼?普通人應該警惕嗎?
新加坡社區驚現猴痘患者: 無關聯無旅行史,源頭成謎!
7月6日,官方確認首起患者確感染痘病毒後,深夜發出通告

根據通告,關於新加坡首起猴痘病患,我們能得知以下
6點信息
年齡身份:馬來西亞籍男子
居住地:新加坡(官方通告無提及他近期有海外旅行史)
感染時間及出現的症狀(首次發病到隔離為期一周): 6月30日,首次下腹皮膚病變
7月2日,感到疲倦且淋巴結腫大 7月4日,出現發燒和喉嚨痛症狀,當天到診所看病,接受初步檢測 7月6日,確診猴痘病毒,轉送國家傳染病中心NCID隔離
密切接觸者:3人,其中兩人為同住室友,一人為社交密接者
病人跟密接情況:患者目前在治療中,情況穩定;密接者正在履行21天隔離(*時間從最後一次接觸患者開始算起)
衛生部還在追蹤其他密接者

圖源:cna
官方透露的患者信息,只有這麼多了。
但如果聯繫到早前的輸入病例,則細思極恐!
這起本土病例出現之前,新加坡曝過2次猴痘輸入病例:
1) 6月2日過境新加坡旅客,確診猴痘病毒
6月1日從巴塞隆納出發,2日抵達新加坡樟宜。一直停留在過境旅客等候區,據報告描述,沒有到過樟宜其他區域。
2日當天,他飛往澳洲。6月3日落地雪梨,檢測出攜帶猴痘。
當時,衛生部發現有13人跟該猴痘旅客可能存在「偶然接觸」,已經展開21天電話監控。
即該過境患者的密接者,21天監控最遲到6月23日截止。而此後沒有進一步聲明,說明有驚無險。

圖源:cna
2)6月21日,新加坡出現首起猴痘輸入病例
患者是一名42歲的英國男子,他是空服人員,6月15日和17日在新加坡停留,19日再次入境新加坡。 6月20日,他的猴痘檢測呈陽性,送到國家傳染病中心(NCID)住院治療。
患者在新加坡停留期間除了在酒店,16日還去過一家按摩店和在三家餐廳用餐。
這名患者也有13名密切接觸者,所有密切接觸者在最後一次與病人接觸後將被隔離21天。

從已知消息看,該病例跟新加坡社區的密接者,最後一次接觸應該是發生在16日。
則密接者隔離時間推測為6月16日到7月6日,到前天結束剛好21天。
衛生部目前確認,前天通報的首起本土病例跟6月21日的輸入病例無關。
那麼問題就來了,45歲的大馬籍男子到底在新加坡何時何地感染上的猴痘病毒?
首起猴痘何時何地感染上的?
網友瘋狂猜測 新加坡首起本土病例,首次發病為6月30日。
已知猴痘的潛伏期(從感染到出現症狀的間隔)通常為6至13天,但範圍也可以達到5至21天。
據此推測,新加坡社區出現的首起本土猴痘病例感染時間有以下2個可能:
如果潛伏期6-13天,感染時間猜測為6月18日-6月25日期間;
如果潛伏期為5-21天,感染時間猜測為6月10日-6月26日期間。

圖源:bloomberg
從上述兩個時間段來看,這次的患者比較有可能是跟6月20日確診的輸入病例有關。
或者說跟其密接者有關。
但衛生部在昨晚發布的通告中已排除了這個可能。 且官方沒有說明他近期有出國旅行史。那住在新加坡的大馬男子會是怎麼感染上的?
頓時坊間疑竇叢生:
如果跟21日輸入病例無關,那新加坡這起本土猴痘病例的感染源到底在哪裡?

「所以這個人到底是在哪裡感染上的?他一直都住在新加坡。也沒有說他有海外旅行史。」

「他到底是怎麼感染上的?如果他跟之前的病例沒有關聯。我們想知道更多詳細信息。」


也有網友紛紛猜測這起本土猴痘的來源:
猜測1:可能跟近期出國飛歐洲旅行的人有關係
「學校假期的時候有人去歐洲玩了,可能得小心?」

猜測2:近期入境旅客太多,可能有人攜帶進入新加坡
6月14日,新加坡的社交措施進一步放寬後,夜生活場所大活躍。與此同時,輸入病例當天大增。
咱們來看下14日及以後的幾個單日新增高峰:
6月14日,新加坡新冠輸入病例438起;
6月21日,輸入病例716起;
6月28日,輸入病例772起;
7月5日,輸入病例536起;
7月6日,輸入病例464起;

圖源:rappler
注意,這裡的數值新冠病例,但如果一天的新冠輸入病例都能檢出數百個,那麼每天到底得有多少人湧入新加坡?
再加上截止目前,新加坡邊境並無針對猴痘病毒的檢測。
所以入境新加坡的旅客中,0人攜帶猴痘病毒的可能性,又有多大?
猜測3:可能混跡歡場
猴痘病毒通過與病灶、體液、呼吸道飛沫和床上用品等受污染材料的密切接觸而從一個人傳播到另一個人。

還有人一想到第5波新冠反撲疫情還沒解決,骨痛熱症伊蚊在傳播,現在猴痘病毒又來摻一腳。
百感交雜,病毒亂戰,誰與爭鋒?
「馬上要反撲的這波疫情我們都還沒有解決吧?現在又要處理猴痘病例。」

「一個新冠就很夠力了。現在又來了個猴痘!哦不要吧...」




還有其他的小夥伴,已經得出自己的結論。
結論1:都是同性戀的鍋。


結論2:新加坡遲早滿街的猴痘病毒。

結論3:猴痘傳播風險可能不低。如果真的傳播風險低,為什麼還需要21天隔離?
「猴痘病毒傳給公眾的風險很低,但密接者還是需要隔離21天...是哪裡矛盾了,如果傳播風險真的低,那還有需要讓密接者隔離3周嗎?新冠隔離都只要7天。」

根據衛生部通報,鑒於猴痘傳播需要密切的身體接觸或長時間的接觸,傳給公眾的風險仍然很低。 但網友的話也似乎不無道理。
那麼,猴痘到底是不是之流傳於同性戀群體?傳播風險到底高不高?新加坡會不會出現猴痘泛濫?
咱們繼續來看
猴痘患者實拍!自述真實經歷 發病期症狀跟高發人群
世衛早前就已定論分析,此次猴痘疫情並非典型,2022年的這一場,最早爆發自歐洲而非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