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為什麼人口密度大卻不堵車?如何解釋這一點呢?
恐怕這最好的解釋就是政府對於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可謂是不遺餘力!決策者的遠見使新加坡擁有全球最強基建和最強競爭力的經濟體。

我們不禁發出疑問,新加坡到底是如何解決城市交通出行壓力的呢?
完善區域內功能來減少交通出行的壓力
新加坡現分為5個人口100萬左右的大區,包括了55個規劃區和2個集水區。
各級中心依據人口規模和布局配置了相應的商業、學校、醫療、交通等設施,民生問題基本能就近解決,極大地減少交通出行的壓力。
新加坡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政策來促進公共運輸的發展,改善出行體驗,同時保證城市交通的建設資金,促進公共運輸發展。

衛星鎮發展模式
新加坡的城市規劃採用衛星鎮的發展模式,全國分為5個大區,5個大區再分為27個衛星鎮。
每個衛星鎮裡面各方面的設施配套齊全,居民區、商業區、學校、銀行、體育場、公園等等應有盡有,人們在衛星鎮里步行10分鐘左右就能解決各種需求。
公共運輸發達
新加坡的公交網、地鐵網、輕軌網遍布新加坡的各個角落,出行非常便利。
地鐵等地下軌道交通以及公共巴士和計程車等地上公共運輸,通過大型綜合交通樞紐進行連接,而這些交通樞紐也是衛星城的中心,因此很好地服務了衛星城生活和社會功能。
同時,通過衛星城的形式把市中心的人口壓力分散,市中心的交通也就不會擁堵了。

建立擁車證和稅費制度
新加坡的私家車出行成本較高,會因為時間段不同而不同,從而這樣控制了高峰期交通壓力。
新加坡政府就通過擁車證制度,逐步削減車輛年增長率。新加坡還通過稅費調節車輛的使用,包括擁車費、註冊費、轉讓費、進口稅、路稅和燃油稅等。嚴格的稅費政策減緩了車輛的增長,同時稅費為城市公共運輸建設和管理等提供了資金來源。

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不斷完善公交系統
政府加大對公共運輸基礎設施的投資。一方面設定各種輔助設施、停靠設施及殘障人士設施,大約90%的公共汽車站都有座位和遮擋篷;修建自行車停放點,拓寬自行車專用道,使共享單車規範化;改善人行通道,例如修建過街天橋等。
另一方面,合理調整價格,補貼公交系統。負責公交定價的新加坡公共運輸理事會通過定期追蹤每個家庭的公交支出與收入的平均比例,確保公交票價在合理區間。同時,給予較低收入家庭更多的公交費用補助。
由於新加坡政府大量補貼公共運輸系統,公交票價變得越來越便宜。在過去5年間,新加坡公共運輸系統的成本上漲了60%,票價卻下降了2%。
大數據應用全方位智能交通
新加坡政府致力於發展一個全方位的智慧國,通過智能交通來服務未來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自1998年起,新加坡政府就開始實施電子道路收費系統來解決繁華路段的交通擁堵問題。
此外,政府還推出手機應用程式,為乘客和駕車者提供實時路線規劃服務,方便他們提前規劃線路,規避擁堵。
在計程車管理方面,陸交局開發了計程車預召系統,並在計程車停靠站應用站點熱感應技術,以測算乘客排隊人數多少,為計程車調度提供依據。
政府的高效造就良好的環境
與時俱進和具有敏銳前瞻性的城市規劃,是這座城市發展更新的關鍵和核心。在城市公共運輸方面,地鐵、輕軌所占比重居世界首位,交通便利也讓新加坡成為商務通快速之一的國家。
全球基礎設施的排名,主要評估國家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公路、鐵路、水運和航空)和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的質量和範圍。
而這些都是新加坡可以給生活帶來滿足感的基礎設施。正因為如此,新加坡吸引了許多外國人來這裡工作、生活,甚至定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