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其官方語言有四種,包括漢語、英語、馬來語、以及泰米爾語。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英語是新加坡人的第一語言,華語(母語)為華人間的通用語言。


熟悉新加坡或者曾經到過新加坡的小夥伴都會發現新加坡華文的文字方式以簡體字為主,在一個廣東、福建老移民居多的國家,為什麼簡體字卻成為了主流字體,路牌、導引導示、主流華文媒體都選擇了簡體字。現在小編就帶各位看官老爺來了解下新加坡華文的演變史。

(圖片來源:聯合早報)
新加坡漢字史
南洋群島,早在唐宋時候,就有華夏先民迫於生計離開故土前去開拓。在古代史上,有兩次華夏百姓到東南亞移民的高峰:第一次是南宋滅亡,很多南宋百姓擔心蒙古人的苛政,於是逃到南洋避難;第二次是南明覆滅,很多南洋百姓躲避清朝統治,於是舉家遷往南洋。
大量漢人移民的湧入,也改變了南洋地區的人口結構。漢字也因此在南洋成為重要的文字。在古代華夏,歷代朝廷將繁體字視為官方文字,受此影響,南洋地區也不例外。新加坡於1965年獨立。新加坡在獨立之初,曾使用繁體漢字作為官方文字之一。

(圖片來源:163)
繁體轉變成簡體
隨著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新興文化的崛起伴隨著部分故土傳統文化的沒落或遺忘。新加坡人發現繁體難寫,難記,同時華文教育本身就是存在一定難度的,推行起來本就不易了,筆畫複雜,富有寓意的繁體漢字顯然不能適應新加坡的情況,簡體字非常實用,易於書寫和傳播,也易於學習.民間開始簡化漢字的風潮,剛開始新加坡人只發明了自創的78個簡體字。
在1969年到1979年之間,新加坡形成了這樣的一種局勢,四種字體合到一起用的局面,整個國家亂套了。後來新加坡發現自己國家這樣實在是難搞,所以就把他們自己創造了簡體字,全部都廢除掉了。
也是從那之後起,來自祖國大陸的簡體字成為主流沿用至今,同時也不再使用台灣的注音符號了,全都改成漢語拼音。
從這之後,新加坡國父李光耀也大力推行簡體字,李光耀本身就是一個華人,是下南洋的礦工之後,他對新加坡的理解是,這是一個由貧困又勤勞的人們構建起來的國家,他們是為養家餬口而來的底層人,而留在大陸的那些人則是秀才狀元。我們這幫莊稼漢都能成功,那些狀元秀才在將來也能崛起。李光耀在1976年宣布正式採納大陸拼音和簡體字標準,
這一舉措也使得簡體漢字在新加坡應用更為廣泛了起來。


(圖片來源:百度)
總結 新加坡是個非常的善於學習的國家,無論是用英文作為國家通用語之一,還是簡化漢字,都是為了國家的經濟和政治的發展。只有虛心學習,才可以讓自己的國家發揚光大 。
新加坡華人占據了77%,形成了一種在中國傳統文化融合了中南亞風格的特色文化。官方漢字和國內沒有差異,想移民新加坡,去新加坡旅遊就沒有語言不通這方面的擔憂。不需要擔心不會英文能否在新加坡生活,新加坡隨處可見的中文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