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近一成的公務員選擇「出走」,流失率勢頭在過去六個月更顯強勁。(海峽時報)
作者 王震宇
疫情當前、經濟衰退,許多人面對失業問題,也有人選擇放棄「鐵飯碗」。
主管公共服務的教育部長陳振聲前天(15日)在國會透露,2021年公共服務領域執行人員的離職率達9.9%。
這個數據是10年來的新高。

2021年公共服務領域執行人員的離職率達9.9%,創10年新高。(海峽時報)
陳振聲指出,流失率勢頭「在過去六個月更顯強勁」。政府部門內的一些領域,如資訊通信科技,因面對來自私人領域的激烈競爭,加上整體人才短缺等因素,離職率高於去年整體的9.9%,但部長並未進一步給予確切數字。
是什麼原因造成去年有近一成的公務員選擇「出走」?陳振聲說,當中涉及多種因素,包括工作壓力、薪金、發展與躍升機會。
其中有兩大因素直接促成了此次的「離職潮」。
抗疫壓力大,公務員「凍未條」?
從早忙到晚、加班頻率增加,又要面對大量的公眾訴求,或使一些公務員透不過氣。
陳振聲特別點出,過去兩年,公務員面對莫大的壓力,不懈地努力持續對抗冠病疫情。
「有些時候,他們在執行與疫情相關的職務時,也得緩解公眾心急的情緒,甚至處理一些人的諸多要求。」
居家辦公也是導致公務員承壓的另一要素。陳振聲說,遠程辦公模糊了「工作」與「生活」的界限。

遠程辦公模糊了「工作」與「生活」的界限,公務員或明知已無法應付仍堅守崗位,久而久之決定離職。(海峽時報)
公務員也是人,如果明明已經自覺難以應付了,還得日復一日地堅守崗位,久而久之一定會萌生「交信」的念頭。在最壞的情況下,還可能累出病來。
因此,公務員的身心健康是必須關注的一環。陳振聲強調,公共服務署會加大力度簡化工作程序、照顧人員的心理健康和福利等。
例如,當局經常舉辦網絡研討會,內容圍繞韌性、正念、營養、運動等身心相關課題,另有全天候專線為公務員提供個人輔導,以及數碼資源平台讓公務員更了解心理健康。
陳振聲也說,公共服務署建立了一組超過900名來自80個機構的「健康大使」,他們是特別接受訓練的公務員,自發地為同僚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經濟復甦,私人領域開始「搶人」
陳振聲指出,隨著經濟逐漸復甦,私人領域的工作機會增多,也直接促成公共服務領域面對離職人數增加的情況。

陳振聲強調,階段性的調整能確保公共服務吸引並留守人才。圖為陳振聲(右三)與工藝教育學院修讀資訊通信科技的學生交流。(海峽時報)
公務員「跳槽」到私人機構可以有許多原因。最現實的因素,莫過於新僱主的薪金配套更吸引人,促使他們向「錢」看。
公共服務署去年11月發表文告說,除了一個月的年終可變動花紅,加上去年年中0.3個月的可變動花紅,以及俗稱「第13個月花紅」的常年工資補貼,本地公務員去年至少獲得2.3個月的花紅。
陳振聲強調,公共服務署在必要時將檢討公務員的薪資,確保與就業市場一致。
「這些階段性的調整能確保公共服務吸引並留守人才,確保能為新加坡人維持良好的公共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