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項研究顯示,絕大多數受訪民眾都認同全球化和移民對新加坡經濟有利,但仍有約半數受訪者認為外來移民搶了本地人的工作,而教育程度和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民眾對此或更為擔憂。
亞洲研究所委託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社會研究室,在去年9月至11月間,向2001名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展開調查,了解新加坡人的國家自豪感和身份認同感。
根據政策研究所前天(9月23日)公布的報告,83%的受訪者對全球化持正面看法,認為它對經濟和全體新加坡人有好處,少數受訪者認為只有富人和外國人獲益於全球化,貧窮的公民則落在後頭。

總體而言,研究顯示新加坡人的國家自豪感和身份認同感處於健康水平。(蔡家增攝)
在移民課題方面,約75%受訪者認同移民總體上有利於經濟。不過,仍有約50%受訪者在中等或很大程度上認為外來移民搶走了新加坡人的工作,也有53%認為政府投入了太多資金幫助外來移民。
其中,教育程度較低以及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民眾更有可能認為外來移民令他們感受到較大的經濟威脅。此次研究中,教育程度較低指的是中學及以下學歷,社會經濟地位較低指的是住在三房式或更小型組屋。
負責這項研究的社會研究室主管馬修博士(Mathew Mathews)在線上說明會向媒體指出,這類受訪者或更擔心就業競爭,人們也可能把就業問題直接歸咎於外來移民,即使事實未必如此。
「移民是個微妙的課題,須要謹慎處理和平衡不同考量。」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陳恩賜副教授也說,新加坡人並不反對全球化和移民,問題更多在於民眾對政策的認知,他們認為新加坡能夠做得更好。「這意味著新加坡得精細校準移民政策,確保引進的是所需人員,同時新加坡人不會受到歧視。」
少數種族展現更強烈 國與族雙重身份認同感
研究的其中一部分著重評估受訪者對一系列社會課題的認知與看法,除了上述有關全球化和移民的課題,也涉及社會凝聚力以及對新加坡未來的威脅等,這些課題與民眾的國家身份認同息息相關。
與此同時,個人的種族和國家身份都是身份認同感的基礎。研究發現,受訪者一般對國家身份抱有更強烈的認同感,少數種族則展現出更強烈的雙重身份認同感,即同時看重種族和國家身份。
其中,馬來族受訪者當中,約71%認為種族對身份認同感非常重要,也有78%認為新加坡對身份認同感非常重要。這兩者在印族受訪者當中的占比分別為60%和85%,而相比之下,華族受訪者的占比則分別為45%和67%。
研究人員認為,對於種族和國家身份的強烈認同反映各族能夠很好地融入社會。社會研究室副處長侯民正指出,若是有某個群體對種族身份的認同遠高於對國家身份的認同,則可能引發有群體被邊緣化的擔憂,但數據並未顯示這點。
新加坡國家身份認同 傾向於集體主義
為了剖析新加坡的國家身份認同,研究也探討民眾認為外來移民應具備哪些價值觀,以便更順利地融入本地社會。
較多受訪者看重的是尊重法律、互相包容和多元種族等,而自我實現和言論自由等則相對不受重視,說明新加坡人的國家身份認同傾向於集體主義,並且把社會凝聚力和穩定擺在個人關注事項之上。
總體而言,研究顯示新加坡人的國家自豪感和身份認同感處於健康水平。
侯民正說,在塑造更強烈的國家認同感方面,感性比理性重要。「感性指的是我們在社會裡對彼此表現出的溫情、對彼此給予的信任、在社區里的團結精神……若能以感性為本,會比我們作為一個國家,擁有多少成就、有多能幹,來得更重要。」
記者:黃貝盈
攝影:蔡家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