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 年 9 月 6 日,新加坡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在新加坡民航局成立 40 周年晚宴上的講話。
以下是黃循財致辭全文(根據英文翻譯)
新加坡民航局主席和局長,
新加坡航空大家庭的同事們,
尊敬的來賓們,
女士們,先生們,
我很高興與大家一起參加新加坡民航局成立 40 周年「新加坡航空之旅」的慶典。
這是新加坡航空業的里程碑,也是新加坡歷史的一個里程碑。
因為航空業對新加坡一直至關重要。作為一個沒有腹地、沒有資源的小島國,我們必須保持開放並與世界保持聯繫。
航空業使貨物、服務和人員流動成為可能。
航空是我們通往全球市場、創新和機遇的生命線。
事實上,正如鄭維榮(Edmund)主席剛才所說,我們已經從早期走了漫長的道路。
早在 1975 年,我們就做出了建設樟宜機場的大膽決定。當時沒有人能預料到這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樟宜機場已成為我們與世界聯繫的基石。我們的國家航空公司–新加坡航空公司與樟宜機場同步發展。
如今,樟宜機場和新加坡航空公司已躋身行業前列,甚至成為行業翹楚。
我們的整體航空生態系統也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貢獻了我們GDP的5% 左右,為新加坡人提供了良好的就業機會,並為旅遊業等其他行業提供支持。
對於許多新加坡人來說,樟宜機場不僅僅是一個經濟產業,而且在我們的共同經歷和記憶中永遠占據著特殊的位置。
比如我。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相信對於我們很多同輩人或更年長的人來說,除了自駕游馬來西亞之外,我們沒有機會去度假。我家就是如此。
因此,我們做了下一個最好的事情——我們去了機場。那時候,這對我們一家人來說是一種真正的享受。我們會去觀景台看飛機起飛;在特殊的日子裡,我們會去Swensen’s 冰淇淋店吃冰淇淋慶祝!1號航站樓的Swensen’s,還是最初的那家。
所以,在樟宜機場,你不必舟車勞頓就能體驗和享受美好時光。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今天,因為四個航站樓和星耀樟宜(Jewel)仍然是家庭共度美好時光的好去處。
當然,飛行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的。一路上有很多坎坷。我們面臨著各種挑戰,如1997 年的勝安航空MI185墜機事故、2000年的SQ6墜機事故、2001年的 9/11 事件,當然還有最近的新冠大流行。但航空大家庭一起渡過了這些難關,每次都變得更加強大。
當然,我對新冠疫情那段歲月記憶猶新。我相信你們所有人都記得。現在一切都像是一場噩夢。但在那段時期,有些時候似乎一切都會分崩離析。
航空客運量暴跌。
航班被取消,飛機停飛,我們的航站樓空空如也。
我們都由衷地為樟宜機場和新航的未來感到擔憂。
但是,疫情也凸顯了航空業對新加坡的重要性。
因為航空運輸可以快速運送疫苗、個人防護裝備和必需品。航班的持續運營讓在海外的新加坡人得以回國。
儘管疫情造成了嚴重破壞,但樟宜機場從未完全關閉。我們繼續保持開放,為物資流通和必要的旅行提供便利,同時維持必要的公共衛生保障。
這一切都有助於建立人們對航空業和新加坡的信任。
最終,我們共同度過了疫情,這要歸功於你們的努力和辛勤工作——你們足夠靈活,重新設計了機場運營;你們足夠勇敢,敢於冒險;你們足夠堅韌,幫助我們度過了那些充滿挑戰的時期。所以今晚,我想感謝你們每一個人的貢獻!非常感謝你們!
因為有你們,我們今天又重新站起來了。
今年上半年,樟宜機場的客運量幾乎恢復到疫情前的100%。
我們的航空業員工數量已超過疫情前的水平。
我們迎來了新航空公司,並增加新的城市航線。
我們不僅有望全面復甦,而且恢復得更強,做得比以前更好。
下一階段
在我們慶祝這些成就的同時,我們不能安於現狀,競爭正在白熱化。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預測,到 2040 年,後疫情時代的航空客運量將翻一番。而我們所在的亞太地區,將成為這一增長的關鍵引擎。
本地區及其他地區的國家正在投入大量資金,來擴大和改善機場基礎設施,爭取更多的客流。一些國家已經宣布計劃建設年旅客吞吐量超過1億人次的超大型機場。因此,它們正在縮小與新加坡的差距。
許多航空公司也在迅速擴大其機隊和網絡,包括提供更多直達航線。越來越多的航班可能不再需要經過樟宜機場轉機。
因此,我們必須繼續提高競爭優勢,發展新的優勢,使我們脫穎而出。
在下一段航空之旅中,我們已經在做一些事情。
我們正在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投資建設5號航站樓 (簡稱「T5」)。
我們將在明年上半年破土動工建設T5航站樓。
T5將在樟宜機場現有9000萬旅客吞吐量的基礎上,每年再增加5000萬名旅客吞吐量。因此,它將支持更多的連接性,改善乘客體驗,並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除了增加運力外,政府還與我們的國際合作夥伴密切合作,進一步放寬我們的航空服務協議,以便航空公司能夠開通更多航班,擴大樟宜機場的網絡。
目前,我們的交通網絡已經四通八達,與近 150 個城市建立了聯繫。但我們的目標是進一步擴大這一範圍,到 2030 年代中期將航線數量增加到 200 多個。
這將為樟宜機場和新加坡帶來更多旅客,並為我們更廣泛的航空生態系統創造服務需求。
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繼續作為一個航空團隊共同努力,就像我們在疫情期間所做的那樣。我們可能來自不同的組織,無論是新加坡民航局(CAAS)、新加坡樟宜機場集團(CAG)、新加坡航空公司(SIA)還是新翔集團(SATS);我們可能來自政府、行業或工會,但我們歸根結底都是同一個航空大家庭的一部分。因此,我們必須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即建立一個充滿活力、欣欣向榮的新加坡航空樞紐。
我們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如何保持領先地位?我將提供三點建議。
首先,我們需要加強創新,這意味著要善用科技,不斷尋找創造價值的新方法。
例如,新加坡民航局(CAAS)與多個國家的空中導航服務提供商合作,允許他們的航空公司在規定的空域內自由規劃航線,而不必拘泥於預先設定的空中高速公路。因此,這可以減少飛行時間和燃料消耗,對乘客、航空公司和環境都有好處!
在地面上,新加坡民航局(CAAS)一直在與業界合作,試用自動行李處理車輛。這有助於克服人力短缺問題並縮短飛機周轉時間。
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我鼓勵你們繼續努力。
我也很高興新加坡民航局(CAAS)正在將航空生態系統中的不同利益相關者聚集在一起,共同設計未來的創新概念。
你們成立了國際航空創新中心,為政府和業界彙集資源和專業知識,並促進無人機系統、智能和自動化機場解決方案等新領域的研發。
今天早些時候,新加坡民航局(CAAS)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與國際航空創新中心、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我們的一所大學)、空客公司、波音公司、新加坡樟宜機場集團(CAG)、新翔集團(SATS)、新加坡航空公司(SIA)和國際航空集團(International Airlines Group)合作建立國際航空實驗室(International Aviation Lab。該實驗室將致力於研究更有效的方式來處理飛機、乘客和行李相關事項。
事實上,這是航空管理局、機場運營商、航空公司和飛機製造商首次攜手合作。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新加坡如何召集合作夥伴和利益相關者,為全球航空業發展起到探路者的作用。
因此,請繼續努力,繼續以大膽、創新的新方式重新構想航空業,這樣我們才能繼續克服制約因素,推動創新前沿的發展。
其次,我們必須可持續發展。
我們都知道,氣候變化對每個人的生存都構成威脅。
新加坡正在儘自己的一份力量實現凈零排放。作為一個主要的國際樞紐,我們必須為國際氣候行動做出有意義的貢獻。
新加坡民航局已通過了《可持續航空樞紐藍圖》。該藍圖提出了清晰務實的戰略,在保持航空樞紐競爭力的同時,實現行業的低碳化。
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但艱巨的工作在於實施。我們知道這並不容易。但我們必須全力以赴。
因此,你們必須與航空大家庭密切合作,實施藍圖,優先考慮增長和可持續性;而不是以犧牲一方為代價。
第三,我們應該繼續積極為國際航空做出貢獻。
新加坡已經看到,除了作為一種重要的交通方式外,航空業還能為各國帶來進步。我們是國際航空框架的受益者。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堅信國際民航組織(ICAO)的使命——促進全球民用航空的安全、效率和可持續性。新加坡自2003年以來一直擔任國際民航組織理事會成員,自2005年以來一直擔任空中航行委員會(Air Navigation Commission)成員。我們將繼續支持和推進國際民航組織的目標。
迄今為止,新加坡民航局下屬的新加坡航空學院已經培訓了來自 200 多個國家的 16 萬多名航空專業人員。學院正在進行重大更新,以提高其培訓能力。我們這樣做是因為我們想回報社會。在早期,新加坡受益於其他已開發國家的此類培訓。現在,輪到我們為國際航空事業盡一份力了。
因此,我鼓勵新加坡民航局繼續與合作夥伴合作,找出並滿足行業和國際社會的需求。
您的新加坡航空
我已經分享了一些關於如何繼續保持新加坡航空樞紐蓬勃發展和充滿活力的想法。
我們希望航空業的每個人都參與這些為新加坡航空業的未來而制定的計劃中。如果我們成功了,這些計劃不僅惠及你們,也將惠及所有新加坡人。
因為 T5 及其周圍,將有新設施供所有人享用。
屆時,將有更多的連接——更好的旅行選擇;更多的商業機會;以及為新加坡人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因此,明年我們將舉辦一場關於新加坡航空業未來的公開展覽。我們歡迎所有新加坡人參與其中,共同打造新加坡航空業的故事。
航空業的故事,歸根結底是我們所有新加坡人共同努力,儘自己的一份力量,讓我們的小紅點繼續熠熠生輝的故事。
一代又一代的新加坡民航局官員都是這樣做的。
有先驅領導者,如已故的沈基文(Sim Kee Boon)先生,以及今晚在場的廖文良
(Liew Mun Leong)先生。他們都為樟宜機場的今天發揮了關鍵作用。
還有許多其他新加坡民航局的工作人員——無論過去和現在——都默默無聞地為新加坡航空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今晚來之前,我有機會見到了他們中的一些人。
比如,孫文海(Soon Boon Hai音譯)先生,他在新加坡獨立後的 1965 年加入了新加坡民航局(CAAS)的前身——民航部 (DCA)。他參與了將我國機場從巴耶利峇遷至樟宜的工作。他也參與了一些危機事件。在1991年SQ117航班被劫持時,他與飛機和劫機者進行了長達一個多小時的溝通。2000年SQ6航班在台北失事後,他協助調查。
還有陳瑪麗(Mary Tan音譯)女士,她於1971年加入新加坡民航局。她是1981年將空側運營從巴耶利峇轉移到樟宜機場的團隊的一員。後來,她領導了2號航站樓空側運營的調試。他們為此工作了數月才做好準備。但墨菲定律總是會發生,在投入運營的第一天,行李處理系統就出現故障。儘管場面十分混亂,但瑪麗回憶說,為了防止航班延誤,大家都捲起袖子手動分類和搬運行李!這種強烈的情誼激勵她在新加坡民航局工作了 36 年,並於2007年退休。
還有空中交通管制值班支持官員艾妮(Aini Bte Omar音譯)女士,她憑藉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多年經驗,開創了一種流程,提醒空中交通管制員注意需要密切關注的複雜飛行計劃。這提高了空中交通管制員平穩、高效和安全地管理航班的能力。艾妮至今仍在工作——已經工作42 年了,還在繼續!
我只是舉了三個例子;還有更多的例子值得一提。新加坡民航局和我們航空大家庭的所有人,都體現了推動我們國家前進的不屈不撓的新加坡精神。
我們是一個永不放棄的民族。我們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無論你在組織中擔任什麼職位,這並不重要。因為無論擔任什麼角色,我們都會竭盡全力,追求卓越!
因為歸根結底,我們都是新加坡人。我們是平等的。我們互相尊重。我們作為一個團隊,齊心協辦,克服挑戰,繼續為自己和國家謀福利!
這種精神為新加坡帶來了成功;這種精神也將使我們把新加坡航空推向更高的高度!所以大家繼續努力,祝 40 周年快樂!感謝大家!
HQ丨編輯
HQ丨編審
新加坡眼丨來源
新加坡眼丨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