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家鄰里法律服務中心 已協助公眾處理逾千起案件

新加坡法律義務辦事處社區律師陳楚芬(左) 吳芊慧(右)。(圖:周恩綺)

為了尋求法律援助,一名阿叔花了5個小時騎個人代步工具從新民路一帶的住家去到後港天德聖廟的鄰里法律服務中心。隨本台記者陸佳麗向負責的律師了解當時的情況。
新加坡法律義務辦事處(Pro Bono SG)位於後港和兀蘭的兩家鄰里法律服務中心去年二月成立至今,已協助公眾處理超過1000起案件。
中心主要是為了幫助無法負擔昂貴法律費用的公眾。前來求助的人以51到65歲的群體居多,占了將近30% 。其次是超過65歲的人士,占比超過一成。
在辦事處服務的律師吳芊慧就碰過一名阿叔,為了尋求法律援助,花了5個小時騎個人代步工具從新民路一帶的住家去到後港天德聖廟的鄰里法律服務中心。
她接受958城市頻道採訪時,談到當時的情況。
「大概傍晚七點多吧,就聽到外面有人在敲門,我走出去看的時候,是有一個大概6、70歲的老人,我就跟他說,我們其實這裡已經關了,能不能隔天再回來,他說,我從家裡兩點就出發了,用了五個鐘頭的時間才來到你們的中心,能不能夠就是幫幫我,所以我就一定需要幫到他嘛。」
芊慧說,阿叔在一起車禍中受傷,因此詢問有關索賠的事項。
「他這個案件已經差不多兩、三年了,他就是剛好因為聽到我們在958城市頻道上面說到我們有這個中心,他才終於找到了我們得到了幫忙。這個案件讓我感到說,我們真的需要在社區裡面有個中心,才能幫到一些比較弱勢群體。」

吳芊慧。(圖:Pro Bono SG)
芊慧也透露,她發現一些前來求助的人其實可以上網查詢他們要的信息,解決所面對的問題,但他們卻因為不懂得上網,有的也不會英文,結果案件遲遲得不到解決。
有些人也因為行動不便,無法出門,這時鄰里律師就會登門拜訪,協助他們。
「通常,有社工的幫忙,社工就會跟我們說,他們有一些行動不方便的人士,那我們就可以跟社工一起去探訪這個人。偶爾也是會是這個人本身自己打電話來我們這裡尋求幫忙。」
鄰里律師目前處理得最多的案件同遺產、離婚、個人保護令、贍養費和領養有關。不過,他們不提供立遺囑或持久授權書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