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去了新加坡紅山殘障人士社區,不勝感慨。
從紅山地鐵站出站後,再走大約五分鐘,便是社區。這無疑為行動不便殘障人士提供了巨大的便利。進入社區後,名為「鳥巢」的社區中心映入眼帘,牆上貼著醒目的標語——「Building Dreams, Enabling Lives(打造夢想,自立生活)」。

「Building Dreams Enabling Lives」(打造夢想,自立生活)的標語非常醒目。
這是屬於殘障人士的夢想,也是來自於健全人所給予的尊重。
整個社區由一個原本的小學校園改造而成,因此可以發現,建築風格很像一個學校,經過改造之後,漫步其中,不由得感受到了一種名為堅強的力量。之所以尊重,是因為他們在這裡也能夠擁有和健全人一樣的生活:健身房、畫室、診所、咖啡廳、超市……不勝枚舉。
為了照顧他們,健身房的器材例如多功能健身器材,原本更換重量是需要人為更換的,改為了通過螢幕操作的方式,實現自動更換重量。其他的設計,也處處顯露出了細節:更低的電梯按鈕、更大的電源開關、推拉式的門,等等。這些足以說明,這個社區,絕對不是所謂的「面子工程」。

社區內美麗的塗鴉令人心情愉悅。
我之後參觀了科技研發展覽館。在這裡,我見到了許多專門為了殘障人士設計的物品。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特殊的燒水壺。

這個燒水壺,能夠裝在一個支架上,讓使用者只需要用手指往前輕輕一推,便可以倒水,極大地利好了上肢有缺陷的人。
如此簡單的設計,卻實實在在地改變了一些人的生活困境。旁邊陳列有特製的勺子,勺柄像鉤子一樣向後彎曲,為那些手指無法併攏的人提供了便利。還有就是一塊「板子」,上面有一些英語單詞或者中文詞組,當使用者按壓對應的單詞或詞組後,會發出聲音,同時,板子的內核像晶片一樣能夠被更換。
這拯救了太多聾啞人和表達障礙患者。
出了展覽館,我在社區內漫步,好好觀賞了一番。我發現,其中的綠化很是美觀卻並不會影響到人的行動。社區內的人都管其中一片植物尤為茂盛的地方叫「迷你植物園」。確實,身處其中,令人倍感放鬆,使得負面情緒盡數得到了洗滌。
上述種種,皆是政府對殘障人士的關懷,而新加坡的不少殘障人士,也都沒有辜負政府對他們的關照。
參觀自會有人導覽,為我導覽的,便是生活在其中的一員。他並非先天殘障,而是在六歲時,父親帶著他騎自行車不小心摔倒在地,把他的左腦給摔出了問題,導致他在之後的日子裡,曾經的慣用手右手的手指無法再活動、右腳無法很好地發力,這為他在學校收穫了漫罵與嘲笑,「那時,我們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期待著上體育課,唯獨我完全不想上,因為我跑步的姿勢一定會引人發笑,」他回憶道。
同時,為了避免被嘲笑,他逼迫自己名列前茅,這樣才不會因為表現不好而被老師罰站。
自卑感讓他多次想過轉去特殊學校,畢竟在那裡,沒有人會笑話他。
然而,最終他還是更希望以一個健全人的身份生活在世界上。他的生活幾乎能夠完全自理,就連左手的指甲,他都學會了使用右腳操作指甲刀來剪。在此基礎上,他也像一個健全的人一樣,不懈追逐著自己的夢想。
用一副十分不雅觀的姿勢,他跑完了馬拉松全程;在僅擁有一隻靈活手的情況下,自行摸索出了「單手魔術技法」。可以說,他的人生一直在將那些不可能化為可能。
他只是一個縮影,還有許許多多和他一樣,頑強而勇敢的人們。他們都用自己的樂觀與堅韌,活成了「大寫的人」。
此情此景,讓我想到了一首歌,《Our Story》,由新加坡著名作曲家林健雄(Darius Lim)創作詞曲,獻給新加坡全體殘障人士。這一次我沒有在意任何其餘參觀者異樣的目光,選擇了放聲高歌,來表達我對於他們的敬佩之情。
正如歌詞提到的,他們很strong和different,但他們同時也很normal,正如,在平凡生活中奮鬥的我們。
視頻說明:這是在SEASAC(South East Asian Student Activities Conference,東南亞學生活動大會)中,七所學校學生聯合演唱新加坡作曲家Dr. Darius Lim(林健雄博士)的作品《Our Story》,獻給每一位殘障人士。
作者介紹
牧童,今年19歲,目前是中學生,很快要開啟大學生活。
愛好:美聲唱法 、作曲(自行創作詞41首、曲13首)、編曲、中國古代文學、中國歷史 、歐洲歷史、攝影、跳繩、桌球
KS丨編審
牧童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