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幼童對使用母語缺乏信心,曾儒宣於是帶領學生參觀晚晴園和馬來傳統文化館等文物機構,設計出各種趣味活動。
自去年初參與國家文物局為母語幼兒教師開辦的學習坊,曾儒宣受到啟發,藉助博物館學習之旅等活動,找出讓幼童感興趣的元素,鼓勵他們積極以華語發問,表達想法。
曾儒宣(27歲,圖左)是宏茂橋中MY World幼兒園華文幼兒教師。這所學前中心憑創新教學方案,上個月成為幼兒培育署頒發的「幼兒教育創新獎(特優)」得主之一。

曾儒宣說,她是參與文物局的「新加坡小寶藏」計劃的學習坊,學習如何帶領幼童走訪博物館,並透過「看、想、問」的教學策略,引導幼童對畫作或文物進行觀察、思考和討論,加強孩童的華語能力,也培養他們對本地文化遺產的興趣。
然而,許多幼童對使用母語缺乏信心,對教師的提問,往往以英語回答。曾儒宣決定在帶領學生參觀晚晴園和馬來傳統文化館等文物機構的基礎上,設計出各種趣味活動,進行延伸教學。
例如,她以畫作或展品中展示早期小販街邊叫賣等生活化的場景,鼓勵讓孩童進行角色扮演,以及回到學校後讓孩童使用姜等傳統香料做手工或食品,教學過程都以華語進行。
「我們主要是抓住孩童喜歡動手學習製作的特點,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鼓勵他們更踴躍參與討論和表達想法,逐漸提升華文能力。趣味活動也激勵孩童互相學習,有些華語程度較好的孩童,還會引導其他孩童。」
MY World幼兒園校長陳潔敏(圖右)說,這套「看、想、問」的教學法去年初試行,主要是針對K2的幼兒,校方會探討是否將它延伸至各個階段的幼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