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19年)是骨痛熱症的高發年,簡直是「來勢洶洶」!
截至11月9日,已有 1萬3867人患病,比去年同一時期(2466人)高出近五倍。在今年的死亡病例中,年紀最大為94歲。

報姐整理了以往的數據:
2005年:1萬4000多起病例,25人死亡
2007年:8800多起病例,24人死亡
2013年:2萬2000多起病例,8人死亡

儘管年底天氣轉涼,但是骨痛熱症每周的病例卻不減反增。
在今年7月達到頂峰後一路下滑,直到10月中旬後又開始攀升,截至11月16日的那一周,一周內有377人確診,已經是 連續五周上升。

據國家環境局上個月發表的第三季度骨痛熱症報告,
今年至今已經奪走了20條人命,
死亡人數可能會是12年來最高。
衛生部昨早(11月21日)表示,自11月7日以來,新加坡又有兩人因為骨痛熱症喪命,分別為52歲和78歲,其中一人住在骨痛熱症黑區。

(圖片來自Reuters)
「雖然大部分骨痛熱症病患都能痊癒,但年長和有其他病症的病患出現併發症、甚至致命的風險較高。有骨痛熱症症狀應及時診斷和治療。」
骨痛熱症病毒有四種血清型(serotypes),第二血清型(DEN-2)是今年最主要的血清型,一般上這種血清型會造成較嚴重的病症。

2016年,新加坡一個11歲的小學生髮燒後 沒有重視,5天後在搭校車時暈倒,送院後已身亡。屍檢後才發現是因為患了骨痛熱症。
還有一位去世的63歲病人,她到診所求醫後被告知必須驗血,但她卻瞞著家人沒有照做,結果給家人留下終身的遺憾。
什麼是骨痛熱症?
骨痛熱症是一種常見的熱帶病,也就是讓人聞風喪膽的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主要通過伊蚊傳播。
為什麼會得骨痛熱症呢?
氣候炎熱,加上身體缺乏免疫力,這都是骨痛熱症病例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骨痛熱症會有哪些症狀呢?
除了發高燒,大部分患者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如頭痛、肌肉和關節疼痛,眼球後部疼痛,作嘔和嘔吐。
這些症狀一般會在被帶有病毒的伊蚊叮咬後的1.5天至10天內出現,如果病況較輕,症狀會在兩天至一周內消失。

如果病情較嚴重,上述症狀出現後的三天至七天內,情況會變本加厲,後期症狀包括劇烈腹痛、持續嘔吐、牙齦出血、吐血、呼吸急促和全身疲乏。嚴重時會出現低血壓性休克,甚至死亡。
怎麼預防骨痛熱症呢?
要降低患上骨痛熱症的風險,首先必須 避免被蚊子叮咬。避免生活區產生積水而滋生伊蚊。
如有種植植物,要定期洗刷花盆並給盆栽鬆土。另外可以考慮裝置窗紗或防蚊網哦。

伊蚊最活躍的時段是日出前和日落後。前往蚊子較多的地方時,應選擇保護功能較強的衣服,例如長衣長褲,也應穿上襪子和鞋子,儘量不要暴露肌膚。
如果使用味道濃郁的香皂或香水,可能吸引蚊子叮咬哦。因此,外出時要避免塗搽香水,沐浴和洗髮用品也以清淡為佳。

報姐提醒大家,如果發現有伊蚊滋生,記得及時和環境局聯繫~
環境局電話:1800-2255632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