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處於防控疫情的考慮,新加坡政府對公共圖書館推出了限定閱讀時間的預約規定。而隨著新加坡國內疫情狀況的改善,新加坡政府也調整了對圖書館的預約政策。
據悉,新加坡公眾即日起在周日期間到公共圖書館都無需上網預訂到訪時間,平日逗留時間也不再設限。與此同時,國家圖書館大樓、新加坡全國26個公共圖書館、國家檔案館和舊福特車廠將逐步恢復更多活動,訪客平日到訪這些場所時也可逗留更長時間。

新加坡公共圖書館
值得一提的是,圖書館在周末期間仍會採取限制人流的政策。據了解,在周末期間,國家圖書館、裕廊、淡濱尼和兀蘭三個區域圖書館的逗留上限是三小時,其他的公共圖書館則是兩小時。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創立於1960年,目前是東南亞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的圖書館之一。圖書館主館位於新加坡市中心維多利亞大街100號,由兩棟16層的建築物組成,每層樓均有一座天橋連接。主館大樓的四面採用玻璃圍牆、挑高天花板和風洞設計。頂樓的天台上還設有多個空中花園,整體上非常美觀。此外,新加坡國家圖書館還有5所區域圖書館、18所社區圖書館。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
圖書館的作用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既是國家圖書館也是公共圖書館。
作為國家圖書館,其職責包括收藏公眾所需要的綜合性圖書資料,並成為新加坡出版物和新加坡問題研究領域各國出版物的全國總書庫,提供參考服務,館際互借、交換和複製服務。作為全國的書目中心,進行國家書目、期刊索引以及各種聯合目錄的編纂。
作為公共圖書館,新加坡國家圖書館有十幾個分支圖書館分散在各地,承擔其公共圖書館的職能。
圖書館的館藏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收藏馬來文、華文、泰米爾文和英文文獻共計8,857,677件,其中連續出版物898,810卷,專著7,621,717卷,特藏(藝術作品、輿圖資料、視音頻資料、計算機文檔、縮微膠捲/平片等)337,150件。在這些館藏資料中,各語種比例為:馬來文7.15%,中文22.83%,泰米爾文3.48%,英文62.73%。
圖書館的使用情況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主館分為:國家參考圖書館(National Reference Library)和中央社區圖書館(Central Community Library)兩大部分。
中央社區圖書館是外借部,位於一層,收藏有小說、散文、詩歌、保健、文化、藝術等類的書籍及雜誌,全部採用計算機處理借還業務。書籍採用開架借閱,只讀光碟可在館內利用計算機閱讀。
國家參考圖書館包括:一層的學生資料中心,供初中到大學的學生使用,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分類法,教他們查找書籍,15台多媒體終端機組成"知識島",供學生學習科技知識,使他們跟上資訊科技時代;二層的多媒體中心;三層的中央參考中心分華文參考部、新加坡資料中心、時事資料中心、馬來文和泰米爾文部等。
圖書館的未來發展
為了更好適應圖書信息化,新加坡政府決定要建立一個適應全民社會需求的公共圖書館系統。新系統將以市場為導向的高質量服務、與商界和社區建立共存共榮的聯繫,具有檢索、分析、傳播信息的功能。在技術方面,充分利用網絡和只讀光碟等新技術,提高圖書館的自動化程度,以此建立起一個無邊界圖書館網絡。
"無邊界圖書館網絡"即是把全新加坡的公共圖書館和約500多個學術與專業資料庫連接起來,使圖書館成為名副其實的信息檢索點、交換節點和傳遞紐帶,該網絡將作為全國的智力中心,源源不斷地向公眾傳輸信息。
新加坡國家檔案館
新加坡國家檔案館(NAS)於1993年8月由國家檔案館和口述歷史部門合併而成。NAS負責收集和管理與國家的政治,社會和經濟歷史有關的記錄。NAS還從新加坡本地和海外私人資源中識別並收集具有歷史意義的記錄。

新加坡國家檔案館
檔案館的作用
國家檔案館最初成立於1968年,用於國家檔案館的保存和管理。它保存著最早可追溯到1800年的記錄,距史丹福·萊佛士爵士到來前19年和現代國家的建立口述歷史中心通過口述歷史方法論來記錄新加坡的歷史。
NAS提供了一系列可供公眾查看的檔案材料,包括公共記錄,建築計劃,口述歷史記錄,照片,電子記錄以及縮微膠捲,膠捲,錄像帶,彩色幻燈片,底片和地圖的視聽收藏品。
如今,NAS使研究人員和歷史愛好者可以在線訪問檔案,從而改善了對檔案的訪問。新的在線系統取代了表格的使用,使存檔請求變得更加容易。
檔案館的使用情況
NAS大樓於2017年進行了為期18個月的翻新,這是自1997年搬遷到那裡以來的第一次。翻新將修復磨損,包括滲水和油漆剝落,並改善外觀帶有修復體的建築物,以反映建築物的過去。
這些變化將使建築物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該大樓於2019年4月7日重新開放,設施更完善,擴建的奧爾德姆劇院可容納132人,而不是之前的44人;三個新的口述歷史錄音室,縮微膠捲閱讀器和擴大的保護實驗室,以及用於安裝和調平樓層的升降機殘障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