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新加坡面臨著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問題:水量嚴重匱乏,水資源總量不足,80%的用水依賴鄰國馬來西亞進口;用水需求持續快速上漲,供需缺口持續擴大;水質污染嚴重,新加坡被生活污水、工業污水、豬鴨養殖等各類污水環繞, 新加坡河和加冷河一年四季惡臭四溢,周圍海域也布滿了垃圾,飲水安全無法保障,一度實行供水配給制;治水基礎薄弱,全國僅有兩座污水處理廠, 許多政府部門臨時成立,水污染防治職能分散,常常無法可依;民眾受教育水平偏低,無論是民眾還是企業都認為新加坡水問題無解,甚至習慣於新加坡就是個骯髒的國家。

01
在百廢待興的不利局面下,新加坡啟動了治水大業,經歷了「三個十年」,終於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從舉步維艱到良性循環的治水歷程
在1965年至1977年十餘年間,新加坡治水舉步維艱,是一個摸索和理順的過程,立法、執法、規劃、工程等各領域做了大量基礎工作,但水質並未如預期改善。
1977年,李光耀總理舉全國之力發起「十年清河、十年河清」行動,提出「保持用水清潔,讓每一條溪流、每一個涵洞、每條小河都避免不必要的污染,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在十年的時間裡,讓我們在新加坡河裡垂釣,在加冷河裡捕魚。」「十年清河、十年河清」是在恰當時間「跳一跳」、推動量變到質變的一項標杆工程。
1987年至2001年,「十年清河、十年河清」行動取得實效後,新加坡把新加坡河和加冷盆地的經驗做法逐一複製推廣全國所有的集水區,立法、執法、規劃等各項工作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步理順。 2001年,新加坡完成體制調整,公用事業局整合全國所有的供水和排水相關職能,成為新加坡30年治水成功的標誌性事件。
2001年之後,新加坡進入長效治水、持續提升的良性循環階段。2002年起,新加坡在全國推廣「新生水」,成為未來的主要水源。2006年,新加坡政府啟動了ABC水行動計劃(Active、Beautiful、Clean Waters,即活力、美麗、清潔的水),面向2060年的需求全面提升水環境。水流不息,治水不止,治水成為新加坡這個缺水國家的立國根本。
從大膽改革到嚴苛立法的治水實踐

02
新加坡水環境經過三十年的持續治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治水過程中,新加坡政府在體制改革、資源投入、法制建設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治水。
在體制改革上,整合管理部門統籌調度資源。新加坡水資源管理是一個從分散到統一的過程。經過多次調整,2001年起,新加坡和水有關的全部職能高度集中到1個部屬局,即公用事業局,歸屬環境部(更名為環境和水資源部)。2015年,公用事業局擁有雇員3412人。由於職責高度集中,上下水統一管理,新加坡沒有 「多頭治水」的弊端,水務規劃系統性強,從源頭到末端能順暢地閉環運作。在職能歸一同時,新加坡的水務管理並非大包大攬,而是牢牢抓住規劃和執法,具體運營委託專業企業。這也促進了新加坡水務企業數量眾多、實力強勁,在國際上富有競爭力。
治水事關國家生死存亡,新加坡政府在水務投入方面不惜t斥巨資。在「十年清河、十年河清」運動中,新加坡河和加冷盆地流域總面積僅93平方千米,僅此一項工程新加坡政府總共花費近60億新元 (占新加坡同期GDP的1.5%~3%)。新加坡政府投入資金主要來源於居民和產業的水費支出。1965年至2000年, 新加坡政府先後11次提高水價。2015年,水費收入相當於40億元人民幣(含稅),基本覆蓋當年運營成本和固定資產投入。2017年,新加坡啟動新一輪漲價,漲幅高達30%~50%,預計分階段漲價到位後每年水費收入將達到60億元人民幣。新加坡將用水成本全部推給國民和企業的做法抬高了全社會成本,造成新加坡長期屬於全世界用水最貴的國家之一。
新加坡制定了全面的水資源管理法律體系,對水污染違法犯罪行為嚴格管理。1968年,新加坡《環境公共衛生法》規定,違反該法丟棄廢棄物將被處罰最高500新元,再犯最高2000新元,而當時新加坡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新元,因此幾乎所有的違法者都選擇立即認罪以減輕處罰,並不敢再犯。該法同時設置了極具爭議的推定條款,即 「房屋正面發現的任何廢棄物,如無實證,則被推定為房屋占用人所為」,引導公眾相互監督違法行為。《水污染控制和排放法》實施後,污染行為在罰款基礎上又增加了監禁處罰。在法律的長期威懾下,新加坡如今執法壓力大大減輕。但新加坡的嚴苛執法,一直受到國際國內諸多爭議。
集水區建設是新加坡治水的核心工程,杜絕污染排放。集水區實質是供水排水管網全覆蓋、統一供應、統一收集、統一處理的用水區域。一是新加坡全國集水區覆蓋比例高, 管網密度13.3千米每平方千米,有三分之二的面積為集水區,2060年目標是90%。這意味著除保護區外,新加坡其餘國土基本沒有自然循環的水體。二是雨污雙零排放,新加坡對集水區內的雨水、污水實現了全部收集、雨污完全分離,掐斷了所有污染物的傳播途徑,所有雨水都將在處理後進入水庫作為水源,所有污水進入污水處理廠處理後循環再生或外排入海。三是集水區土地利用嚴格管理,規劃要求不能在集水區建設有污染的項目以確保水源水質安全。
03

新加坡政府十分注重對公眾的宣傳教育,在強化公民節約水、保護水意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首先,採用經濟手段促進節約用水,新加坡當前平均水價是我國上海市的2.2倍,並即將再次上漲,高昂的用水成本促進居民和工業用水的集約化。其次,新加坡政府通過節水運動與宣傳,增強公眾的環保節水意識。1969年起,新加坡幾乎每隔兩三年就要開展一次節水運動,1993年新加坡居民人均生活用水出現下降拐點後,節水運動被常態化的節水宣傳取代。
新加坡政府意識到,水務技術的成功不僅能幫助解決國家用水問題,還有潛力成為經濟增長的引擎。2004年,新加坡成立水協會。2006年,成立環境與水務行業發展委員會,著力將新加坡打造成為環境及水務方案的研發中心乃至世界水務樞紐。2008年,新加坡首屆國際水周隆重召開,積極推動水務業的國際合作。新加坡一批水務科技公司如凱發、盛康、勝科公司等均已成長為業界知名的國際水務公司。
文章來源:黃河報·黃河網
文中配圖部分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