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擁有500萬人口的新加坡,面積相當於北京市海淀區,這裡可供騎行的道路很少,卻是ofo和摩拜在海外的第一個正面戰場。
2016年12月,ofo小黃車現身新加坡,從此開啟了轟轟烈烈的海外擴張戰略。
整整兩年後,ofo在當地被物流公司催債,欠款達51萬美元。有媒體稱ofo這是「涼到國外」,從熱鬧到淒涼,ofo這兩年在新加坡經歷了什麼?
2016年12月底,第一輛ofo小黃車出現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前的廣場。為什麼海外首站是新加坡?ofo聯合創始人張嚴琪曾透露,新加坡是海外打開ofo應用最多的國家,另外新加坡離中國較近,供應鏈比歐美國家有優勢。
一個月後,新加坡本土的共享單車品牌Obike上線,這家公司由新加坡人和中國人一起創辦,核心高管來自Uber、Grab等打車公司。

其實ofo的對手摩拜早就計劃進入新加坡市場,但是在行動上卻落後了,被ofo和當地的Obike搶先了一步。
2017年2月,ofo正式在新加坡投放了1000輛共享單車,首批進入新加坡的共享單車由上海鳳凰自行車廠製造,與國內單車不同,這些出海單車採用的是實心輪胎。
為了市場推廣,ofo發起了為期兩周的免費騎車活動。試用期後,用戶不需要交押金,騎行每次收費0.5新元,這個價格相當便宜。要知道此前租賃自行車行業每小時要收費7-8新元。
ofo的進入引起了傳統自行車租賃公司的不滿。很快ofo就被當地媒體指責亂停放,這有違新加坡當地的法律法規。新加坡交通主管部門陸交局(LTA)稱,共享單車能提高居民騎行出行率,但是如果亂停放會被移走。
3月份的時候,ofo創始人戴威透露,ofo在新加坡的日訂單數已經達到了1000單。
3月21日,ofo在新加坡發布了其全球首款可變速新車型。與此同時,摩拜正式宣布進入新加坡,摩拜的押金為49新元,半小時收費1新元,相當於5元人民幣,早期摩拜推出5折活動,這使得摩拜跟ofo的價格基本一致。

5月24日,在ofo正式進入新加坡市場100天後,官方披露了一組數字,註冊用戶達10萬,訂單數達到了2萬。ofo在新加坡舉辦了100天主題派對,同時發布了新一代升級版車型aura 1.0和新一代智能鎖。

2017上半年,除了新加坡,ofo還在美國、英國、哈薩克3個國家開展業務。下半年8月,ofo進入泰國和馬來西亞,由此集齊了「新馬泰」東南亞三國。
根據Sensor Tower的數據,ofo進入新加坡後,在4月份成為當地下載量第五的APP,但到了7月則下滑到34名;摩拜7月份的下載排名是31名。
而他們的共同對手Obike,一直保持領先,從2月到7月保持了APP下載榜前五的位置。
2017年9月,ofo宣布進入捷克、義大利、俄羅斯和荷蘭四國,此時ofo在海外13個國家展開了運營。12月,ofo進入法國巴黎,完成了進軍20個國家的目標。
2018年4月,有媒體稱ofo在新加坡上線「騎車挖礦」功能,ofo官方回復是,這只是針對新加坡推出的市場活動,ofo沒有籌備ICO,但會對區塊鏈在內的技術保持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4月是一個關鍵的分水嶺。對手摩拜賣身美團,有傳言ofo將會被滴滴收購。
一個月後,戴威在內部會議上稱公司的狀況好比電影《至暗時刻》中邱吉爾和英國的處境,但公司會保持獨立運營。此時,ofo在新加坡的用戶約有100萬,每周平均訂單約100萬單。
6月份,有媒體曝出ofo總部大裁員,是公司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裁員,主管海外的張嚴琪離職,海外部門解散。不過ofo方面回應稱,張嚴琪離職和海外部門解散的傳言不實。
但隨後,就有媒體打聽到了新加坡ofo的情況,60多人的團隊有一半人接到裁員通知,在當地投放的單車數量已經達到7萬。
同時,新加坡一家物流公司在7折甩賣小黃車,原本335元的單車240元賣掉。原來是這家物流公司與ofo存在費用糾紛,於是決定甩賣ofo新車。

新加坡本地的Obike狀況也不好,被曝光挪用用戶押金,去購買會員服務,還有退押金時間長達14天,但有用戶稱退押金幾個月後也沒收到錢。6月底Obike宣布決定退出新加坡市場,但官方並沒有說明何時退還用戶押金。
Obike的退出除了自身的問題,政府的監管也是一個原因。新加坡陸交局要求,共享單車運營商要在7月7日前提交牌照申請,否則不准繼續運營。
雖然ofo否認了主管海外的張嚴琪離職,不過一個值得注意的官方調整是,戴威親自負責海外業務,ofo開啟海外第二戰略階段。
第二階段說是精細化階段,其實也是大撤退的階段。很快ofo就退出了以色列、德國、澳大利亞等市場。7月在美國市場也裁掉大部分員工,只保留少數幾個城市的運營。
新加坡主管部門發放的營業執照在9月下發,摩拜和ofo在內的6家公司獲得執照,但ofo只獲准經營25000輛單車,而此時ofo在新加坡投放的車輛達到了8萬。
隨後ofo宣布提高騎行收費,起步價為0.5新元,每騎15分鐘則要付0.5新元,相當於2.5元人民幣。而此前ofo的收費是每半小時0.5新元。
另外陸交局要求,共享單車企業要為每輛單車支付30新元的保證金和30新元的執照費,如此一來ofo運營的車輛將要交750萬元人民幣。這對於資金困難的ofo來說可謂壓力不小。

10月底,ofo向陸交局申請,由於財務困難,希望把運營車輛縮減到1萬輛。
11月,新加坡共享單車新規施行,按規定ofo要將單車縮減為1萬輛,多餘車輛須移走。其他共享單車公司都按規定執行了,ofo是個例外。隨之而來的是一張政府開出的10萬新元的罰單:若不整改,經營執照將被吊銷。
然後在12月,ofo總部搬家到網際網路金融中心後,終於演變成線下用戶上門退錢,線上超1000萬用戶退押金的「盛況」。
而在新加坡,合作的物流公司要求ofo還清51萬美元的欠款,ofo新加坡辦事處員工的交通費和話費都沒能報銷。
ofo的海外故事正在走向終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