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峽時報》:當網絡幽默越了界

新加坡《海峽時報》7月9日文章,原題:當網絡幽默越了界 「泰坦」號潛水器載著5人在深海中尋找鐵達尼號殘骸的場景,曾出現在電影中。此事的罕見性使其迅速占據了新聞頭條。然而,早在潛水器內爆前,它就已經成了網上荒誕笑話和表情包的主題。
當時,一些人病態地倒計著氧氣供應什麼時候會耗盡,還有人嘲笑5名乘客把財富浪費在這項愚蠢的冒險活動上。這些笑話在推特和Instagram等社交媒體平台上獲得大量點贊,但也遭到了網民的強烈譴責,批評人士對那些表情包感到不滿,認為死亡不是笑話的素材。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死亡難道不是非同小可的嗎?
新加坡最近也發生了一件類似的事情:新加坡裔美國喜劇演員喬斯林·謝拿失聯的馬航MH370航班開玩笑,稱「馬來西亞的飛機飛不起來」。相關視頻隨後在網上瘋傳,引起了馬來西亞觀眾的憤怒,馬方甚至要求國際刑警組織逮捕她,新加坡外交部長維文也因此道歉。喬斯林冒犯性的舉動是對機上239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生命的無腦蔑視,但她辯稱,一些美國喜劇演員會拿「9·11」悲劇開玩笑,她的脫口秀是被斷章取義了。喬斯林還認為,亞洲觀眾還沒有準備好接受「更刺耳、更尖銳、更直白」的幽默,「而美國觀眾早已習慣這種幽默」。
有學者指出,有些人在「無害冒犯」的藉口下找到「幽默」。根據這種理論,這些冒犯者認為,道德、社會或自然規範雖被違反,但他們並不覺得特別反感、可鄙或令人不安。因此,那些認為冒犯行為是溫和的或無害的觀眾會覺得這些笑話很有趣,而反感或厭惡這些冒犯行為的觀眾則感受不到幽默。
幽默一直受文化規範和地域背景的影響,在一個國家引起鬨堂大笑的笑話可能在另一個國家引起痛苦的抱怨。但網絡環境不受地理界限的限制。此外,網絡文化的「表情包化」促使人們利用狂熱的頭條新聞,發表極端的觀點,因為算法會獎勵衝擊性。
在追求病毒式傳播的過程中,聳人聽聞或煽動性的內容肯定會引起恐慌,提高用戶參與度。你與熟人分享反常的笑話時會三思而行,而網絡匿名的外衣允許你變得無禮。在虛擬世界中,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擺脫政治正確和社交禮節的束縛。因此,噁心和恐怖的「幽默」在推特等大型匿名平台上蓬勃發展。除了引起冒犯之外,更令人不安的是在這些平台上把種族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觀點偽裝成黑色幽默的策略。同樣,有毒的男子氣概也在「幽默」的幌子下傳播,從而使令人不安的性別歧視觀點正常化。
顯然,網絡幽默是有底線的。我們不能允許為吸引眼球和創造利潤而設計的粗糙算法,來決定每個社會認為有趣或可接受的內容。然而,人性的抗議無法與算法放大的攻擊性和有毒觀點相匹敵,這些觀點巧妙地偽裝成幽默,編造出來製造轟動。
因此,網絡平台必須承擔更大責任,確保其社區標準繼續遵守享有廣泛共識的社會規範。畢竟,就像死亡一樣,網絡世界的安全性和操守不是開玩笑的。(作者Lim Sun Sun,任重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