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買東西各種不便,從家裡不知道哪個犄角旮旯里翻出來閒置了好久但當下自己需要的物品時,
有沒有默默為自己當初未將之處理掉的行為點贊,或者深感慶幸?覺得自己異常明智?

(圖片來源網絡)
疫情爆發後,由於對疫情蔓延的擔憂、恐慌,以及因嚴格防控措施導致的生活物資採購的不暢,
對於個體來說,每天最重要的事情無疑是通過各種渠道收集物資銷售信息,成功購買到大量能保證自己生存所需的生活物品。

(圖片來源網絡)
如果你或者家人有這樣的狀態,請務必對這種過度囤積行為保持警惕,因為嚴重的話,可能是心理問題導致。
南洋理工大學的調查發現,恐懼心理、社會壓力、接觸社交媒體內容等,是導致人們在疫情期間搶購和囤積生活用品的主要因素。

(圖片來源網絡)
南大研究員去年中對500多名國人展開調查後,發現受到社會和心理因素影響的國人,搶購物品的可能性比其他人高出43%。
研究發現,出現內心恐慌的群體盲目搶購的可能性比其他人高出14.7%;面對社會壓力的人出現搶購行為的幾率則高出8.9%。
此外,那些認為食物和生活用品資源減少的人搶購的可能性比其他人高出7.5%.
另一方面,收入高和購買力更強的人,越可能出現搶購行為。
希望大家可以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合理購買生活用品,沒有什麼困難是不能克服的,疫情之後,我們一切安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