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力市場吃緊,工資增長可能成為下一個推升新加坡通貨膨脹的驅動因素。
建築業情況改善 餐飲業人手仍吃緊
《聯合早報》報道,受訪企業反映,雖然建築業的人手問題已經有所改善,餐飲業在調整工資後人手依然短缺,一些業者至今仍面臨20%至30%的人手不足,也面臨須進一步調高工資的壓力。
新加坡的分析師認為,勞動力市場吃緊可能對通脹帶來進一步影響,使到接下來的通脹更多是由國內驅動。如何平衡經濟增長放緩,以及內部通脹上漲的壓力,是該國接下來須應付的挑戰。
高級經濟師謝光威在分析報告中指出,新加坡金管局自去年10月以來,果斷地採取了預防措施,「這有助於應付輸入型通脹,可是未來幾個季度的挑戰會有些不同」。
謝光威說,勞動力市場吃緊可能對通脹帶來進一步影響。這意味著,接下來的通貨膨脹更多是國內驅動的。他認為,金管局如何平衡經濟增長放緩,以及內部通脹上漲的壓力,是接下來須應付的挑戰。
金管局上周再次提前在例常政策聲明前收緊貨幣政策,讓新元升值以抑制通脹,並調高全年整體通脹和核心通脹預測。
整體通脹預測從原本介於4.5%至5.5%,上調到5%至6%;核心通脹預測從原本介於2.5%至3.5%,上調到3%至4%。
另一名高級經濟師陳光陞接受訪問時說,在目前高通脹環境中,不只是新加坡,世界各地都面臨工資和物價一起上揚的風險。
「金管局上周提前收緊政策,顯示決策者清楚意識到須預防工資和物價不斷螺旋式上漲(wage-price spiral)的風險出現。」
陳光陞認為,儘管需要一些時間,各個國家逐漸開放邊境將有助於恢復外國勞動力的供應,從而緩解工人短缺的問題。
他也說,雖然效果不是那麼直接,金管局的貨幣政策可以協助應付國內通脹。「較強的新元匯率將減緩出口,製造業放緩將影響服務業,從而抑制整體經濟的勞動力需求。」
加快引進外來勞動力 經濟師:但仍需時間
高級經濟師柳天成受訪時說,在進口價格上漲和國內工資增長的情況下,該國通脹壓力預計將持續並升溫。「我們沒有看到工資和物價螺旋式上升的現象,但勞動力市場緊張導致工資上升的壓力是值得關注的。」
柳天成認為,政府能有效管理外來勞動力供應以滿足新加坡的需求,尤其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如海事、建築、部分製造業和服務業。
銀行首席經濟師林秀心受訪時說:「據我所知,在人力短缺最嚴重的行業,政府已經在努力加快某些外國勞工前來新加坡,但這可能需要一點時間來解決。」
建築公司總裁許耀高受訪時說,勞動力短缺的情況已有改善。「人手是有些吃緊,但已經逐漸回到冠病疫情前的水平。我們不是太擔心。」
許耀高也說,公司於去年已經調整了員工的工資。「公司業務和營收逐步復甦,員工加班,我們都有付加班費,他們到手的工資是增加的。」
和建築業不同,食品集團董事經理陳祖坤和另一家食品集團總裁洪啟強受訪時都異口同聲說,餐飲業人手依然很短缺,業者都面臨須進一步調高工資的壓力。
陳祖坤說:「調高工資一方面是留人,另一方面是搶人。」
他提到,加薪之後,公司仍然面對10%的人手不足,「我們算好了,據我了解,一些同行仍缺20%至30%的人手。」
他也指出,政府調高漸進式加薪補貼計劃的資助比率,雖有助部分緩解人力成本壓力,「可是電費、食材和租金都上漲,我們不得不調整價格,否則連微薄的利潤都沒有了」。
洪啟強說:「即便工資調整了,餐飲業依然嚴重人手不足,仍然面對必須進一步加薪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