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種不出豆蔻的貧地,卻終成為新加坡最繁華的地帶,還曾有過壯觀火車橋

2021年05月03日   •   2萬次閱讀

在城中的不同角落,如果稍加留意,會看到不少向知名地標緻意的用心之作。

正是這些致意之作,帶著人們一步步走近這座新舊交融、東西薈萃的都會城市。

20世紀初烏節路火車橋一景,約攝於1913年。(國家檔案館圖片)

致意,是一種姿態,常見於今天電影作品、建築設計的敘事語言里,其實也寄寓在一個城市為自己打造的記憶圖譜之中。每一個致意姿態里,含著對前人作品的讚嘆憧憬,也有後人自己的創意詮釋,既別出心裁又其來有自,每每透出一層妙不可言、熟悉可親的暖意。

城中不少設計靈感,受啟於歷史敘述中的遙遠意象,讓人看到「新」向「舊」的致意姿態。不過,源自歷史的設計理念往往內藏不露,無論人們是否留意,它逕自靜靜地裝點著市容。不過若是哪天你願意停下來多看 一眼,它便會告訴你一段很長的故事。

烏節路火車橋:百年後的致意

(1903年至1930年代初)

新加坡自然學會和新加坡傳統文化學會於2015年共同編印的《綠色鐵道走廊》小冊子(Green Rail Corridor)里,有一節專談本地鐵路小史:1903年1月1日「新加坡—克蘭芝鐵路」通車,火車從位於登路(Tank Road)的「新加坡站」開出,途經歐思禮路,橫跨烏節路,從翡翠山後面駛向紐頓圈,然後跨過武吉知馬水道,經武吉班讓,最後抵達兀蘭車站。

對今天的新加坡人而言,火車「橫跨烏節路」有點不可思議,幾近無法想像。國家檔案館收藏的這張圖片,便是20世紀初火車駛過烏節路火車橋的壯觀一刻,拍攝年份約在1913年。

有趣的是,就在百餘年後的2014年,烏節路上大型商場烏節門大廈(Orchard Gateway)落成,一道橫跨烏節路的玻璃天橋(Tube),連接起位於烏節路兩邊的同一商場。那麼火車橋橫跨烏節路的那一段,究竟是在今天烏節路哪個位置?

21世紀初烏節門大廈外的玻璃天橋。

本地知名文史博主林堅源(Jerome Lim)對此做過一番考證:他以今天翡翠山路(Emerald Hill Rd)路口為坐標,發現當年火車橋與今日玻璃天橋的位置非常靠近,一左一右「守在」翡翠山路口,前者在昔日烏節路冷藏公司旁邊(即今日先得坊的位置),而後者則傍著今日「新加坡遊客中心」。

兩座橫跨烏節路的天橋,建在幾乎同一個位置,中間隔著一個世紀。

失敗的豆蔻年代:沒有「農耕命」的烏節路

(1830-1850年代)

說到烏節路的演變,人們總會提到豆蔻。2009年烏節路同時出現兩個以豆蔻為主題的藝術雕塑,細看之下卻發現,這並非一段如人們想像賺得盆滿缽滿的風光史,而是一個始於「無比樂觀」、卻以失敗告終的投資故事。

義大利雕塑家米歇爾·里蓋蒂(Michele Righetti)作品「Nutmeg Grove」(肉豆蔻叢),置放在烏節中央城外行人走道旁。

在「Netmeg, and a Tough of Spice」(豆蔻:情迷香料園)一書中, 莎朗·斯蒂克博士(Dr Sharon Siddique)勾勒出1830-40年代的新加坡圖景:那是一個樂觀積極、充滿期盼的年代,當時的殖民政府相信這個小島可發展成一個獲利豐厚的香料、棕油和椰油出口地,於是劃出數百英畝的土地供雄心勃勃的歐洲人開拓種植園,而烏節東陵一帶土地因靠近市區而特別值錢。

本地雕塑家庫瑪麗·納哈潘(Kumari Nahappan)作品「Nutmeg and Mace」(肉豆蔻與肉豆蔻衣),在愛雍·烏節購物中心廣場展出。

遺憾的是,烏節路也許沒有「農耕命」。自1850年代中期,原本長得好好的豆蔻樹突然開始生病,接著成片枯死,預期中「豆蔻豐收」並沒實現,不少種植園主不得不出售土地,告老還鄉。直到40年後的1897年,植物學家才找出原因,原來當年豆蔻的剋星是一種甲蟲類害蟲。

不過也因為當年豆蔻種植的失利,烏節路自此走上另一條路,開始了從種植園到富裕住宅區,再到時尚商業區的演變。

武吉士人季節:早年航海貿易中的武吉士快速帆船

緊挨著中央購物區烏節路,是勿拉士峇沙-武吉士區(Bras Basah-Bugis District)。早上走在尚未完全睡醒的市區街道上,一抬頭看到晨早的第一道陽光打在白沙浮商業城(Bugis Junction)大門塔頂上,一艘金色小船在晨光映照下熠熠發光,海風強勁地吹著,鼓滿了張起的三片風帆……

白沙浮商業城以武吉士人的快速帆船為商場標識。

白沙浮商業城以武吉士人的快速帆船為商場標識。

說到武吉士人和白沙浮區,話題似總離不開「海盜」與「黑街」,可眼前這艘在陽光下金光閃閃的帆船標識,似乎在告訴我們,武吉士人並非如此簡單。

實際上,武吉士人是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Sulawaisi)馬來民族的一個分支,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善於航海與經商。英籍歷史學家瑪麗·坦布爾(Mary Turnbull)曾告訴我們,當年本地航海貿易有「兩個季節」,一是「華人商船季節」(the Junk season),即每年1至3月乘東北季候風抵達新加坡的華人商船隊;另一是「武吉士人季節」(the Bugis season),每年6至12月東南季候風期間從馬來群島來到這裡。那時每到下半年,大批武吉士人的快速帆船(Peraha)停泊在新加坡海岸線,加冷盆地的武吉士人聚居地也格外熱鬧。

武吉士人早年用於航海貿易的快速帆船(Perahu)。(圖片攝於馬來文化館2017年特展)

新加坡第二任執行官約翰·克勞福也記錄了武吉士商人到新加坡做生意的細節:開埠首10年間,每年都有超過百艘武吉士商船造訪新加坡,來時滿載當地土產貨物,回去時把英國鴉片和羊毛織品、中國瓷器,還有暹羅鐵制烹調用具帶到馬來群島沿途各地……

這段航海貿易的歷史雖已走遠,人們並未忘記武吉士商人的貿易角色,晨光中商業城塔樓上的那艘金色帆船,自始至終保持著致意的姿勢。

「基石」變「碑石」:一個未能完成的致意之作

在新加坡富麗敦酒店外靠近安德遜橋的一個安靜角落,立著一個極少為人提起的「先驅紀念碑基石」(Foundation Stone of the Monument of the Early Founders of Singapore)。

「先驅紀念碑基石」四面的四語碑文,2011年尚清晰可讀。

一塊方形花崗岩基石(約75x75x45cm),架在用紅磚灰泥砌成的四腳基座上,石頭的四面分別刻著以華巫印英四語呈現的碑文。華文碑文這樣寫著:「此碑乃紀念新加坡初期開埠者之功績,其奠基典禮於一九七零年一月十八日敦請新加坡總統英仄尤素夫(今稱尤索夫)·敏伊薩蒞臨主持。」

擬建的紀念碑於1970年1月18日由新加坡第一任總統尤索夫主持奠基儀式。(國家檔案館圖片)

在碑文中提到的奠基典禮上,尤索夫總統在致辭中說:「這個碑石並不紀念任何偉人,也不紀念任何個人,而是紀念所有的人,不只是華人、馬來人、印度人、歐亞人或任何族群;紀念所有以各種方式協助建設一個現代化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和多種語文新加坡的人。」

說到這個建碑計劃的緣起,其實與1969年新加坡紀念開埠150周年有關。那年新加坡國際校友會決定籌款約20萬新幣,為各族無名移民先驅者建立紀念碑,最早的設想是在伊麗沙白女皇道興建一座類似日治蒙難人民紀念碑的公園。可惜事與願違,建碑計劃後因經費籌集不足而宣布擱置,基石也因種種原因而數度搬遷,直到2011年新加坡富麗敦酒店重修開業後才歸返濱海區。

1969年建碑計劃後因經費籌集不足而擱置。2011年新加坡富麗敦酒店重修開業後,將「先驅紀念碑基石」重新安置在酒店外一角。

事過境遷,「基石」(foundation stone)本身成了「碑石」(memorial stone)。上周末我們回到新加坡河畔,去看望這個未能完成的致意之作,惟見日曬雨淋下四語碑文字跡不清,尤其是華文碑文幾近無法辨認,看來又到該整修的時候了。

10年間日曬雨淋令字跡脫色,尤其是華文碑文幾近無法辨認。

受啟於歷史意象的設計靈感,實為可遇不可求;縱是幸運遇上了,也未必能一眼看懂。為了能看懂,有時不得不走深一點、繞一些路,卻也往往因此遇上了更多有趣的故事。前人說的好,比起找到最終的答案,路上的風景更有魅力。

圖/文:章星虹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6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5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918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550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5130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4446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275次閱讀
新加坡這個自然公園要這麼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新幣攻破5.6關口!大選倒計時,搶占政策+匯率「黃金交叉點」
2025年04月29日   •   3420次閱讀
黃循財:外國人、遊客、高收入群體其實在補貼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