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浚鑫
在世界各地,人們根據各種身份標誌,將自己劃分為不同「部落」的現象已在新加坡社會出現。新加坡因此須承認和盡力解決各個「部落」的合理關切,但也要慎防新加坡政治建立在排他性的身份政治或「部落」忠誠上。
新加坡財政部長黃循財昨天在新加坡政策研究所與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針對身份課題聯辦的座談會上,闡述新部落主義(new tribalism)和身份政治對社會構成的分化威脅,尤其是在像新加坡這樣的多元社會。

黃循財在新加坡政策研究所與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的座談會上,闡述部落主義的歷史等。(新加坡政策研究所)
他指出,部落意識在人類社會根深蒂固,在國家、帝國,甚至種族的概念還未形成前,就有了部落。但「部落」不僅是種族問題,其他身份標誌也助長現代的「新部落主義」。如今在西方上演的文化戰爭就橫跨大量課題,從墮胎權到投票權,從覺醒文化(woke culture)到接種疫苗與戴口罩。
新加坡是個多元種族社會,混合亞洲三大文明——中國、印度和東南亞,卻沒有這些文明的悠久歷史或本土文化,來將人們團結在一起。
新加坡也是世界上宗教最多元化的地方之一。黃循財說,如此多元的社會能避免嚴重衝突並非偶然,而是建國領導人竭盡全力地採取措施來維護種族與宗教和諧,包括採取強硬但必要的行動,如對各類沙文主義者授引內部安全法對付、以英語為學校的主要教學語言,以及為公共住屋制定種族比例政策,以在不同的種族和宗教群體之間創造共同空間。
和諧狀態始終處刀鋒上 需不斷關注和謹慎處理
這些舉措之所以能實現,因歷代新加坡人相信,新加坡作為一個國家所代表的意義,超越了個人的部落本能與情感。黃循財說:「這不是本能選擇,也不是許多其他社會的自然做法。」
來自不同部落的人們在新加坡和平相處了超過半個世紀,但黃循財提醒,這樣的和諧狀態始終處在刀鋒上,需要不斷關注和謹慎處理。今年早些時候發生的一連串種族歧視事件,就提醒我們不能將種族和諧視為理所當然。
黃循財指出,在當今高度互聯互通的世界,始於西方的文化戰爭已在新加坡形成新形式的身份政治,超出我們熟悉的種族和宗教分歧。
處理這些新的緊張關係不意味著我們假裝差異不存在。黃循財說:「相反的,作為起點,我們必須認識到身份政治的吸引力,源於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差異。我國(新加坡)人口中不同群體會有他們真實且合理的擔憂與焦慮。」
例如,相較男性,女性繼續承擔不成比例的家務,在工作中獲得的肯定也較少;殘障人士無法如願地充分參與社會;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者(LGBTQ)也覺得社會不接受他們,甚至視他們為異類。
「這些都是重要的關切。我們不能對任何一個群體說,他們的擔憂是不合理或誇大的。如果我們要踐行新加坡的建國精神,每個新加坡人都應在新加坡社會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論他或她的背景、地位、種族或文化身份。」
他強調,這是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所必備的,新加坡不能以避免身份政治的危害為名,剝奪各群體自我組織的權利。「挑戰是,在承認和盡力解決每個『部落』合理關切的同時,不允許我國(新加坡)政治排他性地建立於對身份或部落的忠誠。」
至於如何避免部落主義和身份政治在新加坡紮根,黃循財提出四個建議,即加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避免對任何群體形成刻板印象;延續我們願接觸、協作尋求互利共贏的天性;以及繼續賦予所有新加坡人希望和擁有美好生活的公平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