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研發和自產的第一批「淡馬錫稻米」 。圖:Netatech。
全球氣候變暖威脅世界各地的糧食安全,我國為此致力於打造可持續性的食物供應,這包括以垂直耕種法種植稻米以及研發植物性蛋白質。
新傳媒英文新聞網CNA報道,淡馬錫生命科學研究院(Temasek Life Sciences Laboratory)通過垂直耕種法,在組屋鄰里生長「淡馬錫稻米」,今年二月收成首批稻米。這種耕種法也將種植一公斤大米需要的水分從約3000升減少到僅750升。
報道說,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今年2月份發布的一項報告指出,全球氣候變暖將增加亞洲發生熱浪和洪水的機率,進而引發糧食短缺和健康等問題。
對於90%的食品依靠進口的新加坡而言,糧食短缺問題將是一個重大的挑戰。我國也因此訂立目標,到2030年使本地生產的農產品能夠滿足國人三成的營養需求。
積極研發替代蛋白質 包括蘑菇和昆蟲
此外,我國也積極研發植物性蛋白質。據替代蛋白質智囊團The Good Food Institute的獨立評估,我國目前擁有東南亞最先進的植物蛋白生產網絡。
我國政府撥出高達1億4400萬元用於研發可持續的城市糧食生產,研發未來食品如利用生物技術製造的蛋白質替代品,以及食品安全科技和研發;永續發展與環境部政務部長陳國明上個月也指出,其中的7500萬元已投入於30多個項目。
南洋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科技系主任William Chen教授認為,應對迫在眉睫的糧食危機的關鍵是找到並開發替代蛋白質,包括蘑菇和昆蟲。「隨著世界各地的緊張局勢和對糧食生產日益增長的需求,我們需要有更多的選擇。」
他的團隊目前正在與業內人士合作,利用蘑菇製作替代食品,因為蘑菇富含蛋白質和微量營養素。
「我們不應該等到糧食危機到來時才開始行動,那時就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