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來,中國和東南亞地區都在廣泛使用傳統的中醫來治療疾病和調理健康。從針灸到草藥療法,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發展。現在,創新者正在給它賦予更高的科技內涵——人工智慧(AI)技術。

由新加坡初創公司AiTreat開發的「艾瑪」(EMMA)是一名AI機器人按摩師,旨在為傳統的推拿項目進行21世紀的最新改造。「艾瑪」通過傳感器和3D視覺測量患者肌肉的硬度,識別他們的壓力點,為其提供更精準的按摩,幫助他們緩解疼痛和釋放壓力。
不希望機器人取代現實的按摩師
AiTreat的創始人兼執行長張偉業(Albert Zhang)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學習生物醫學。作為一名訓練有素的中醫,他擁有診斷患者和提供治療的第一手經驗,他觀察到這些治療「繁瑣且重複」,所以打算做一些改變。
當軟的觸摸治療模塊被加熱到38度到40度時,躺在按摩床上的患者甚至可能不會發現「艾瑪」跟現實中的按摩師之間的差別。不過,張偉業並不希望機器人取代現實的按摩師。相反,他認為可以通過取消按摩師每天所做的背痛工作來專注於技能提高部分。張偉業說:「這既能提高按摩師的效率和收入,同時也能降低患者的按摩成本。」
據介紹,以前,一個中醫理療師一次只能給一個病人看病。但是自從有了「艾瑪」,醫生可以操控兩個機器人,最多可以同時給4個人看病。雖然中醫理療師通常需要經過多年的培訓才能獲得認證,並且還需要獲得推拿或針灸等專業實踐的額外認證,但「艾瑪」的人工智慧系統已經接受了數千個「數據點」的培訓。據張偉業介紹,這些「數據點」是不同形狀的身體、尺寸和種族,「艾瑪」可以計算出每個人的經絡和穴位。

或可檢測疾病早期跡象
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其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認可了傳統醫學。WHO在接受採訪的回覆郵件中說:「隨著ICD-11傳統醫學章節的實施,它將使傳統醫學衛生服務的計數變得更加容易,並在國內和國際上衡量其類型、頻率、有效性、安全性、質量、結果和成本。」
但這一決定並非沒有爭議,醫學界對於將其納入ICD-11也存在分歧,原因是擔心缺乏關於療效的科學證據或數據。人工智慧就是技術對中醫藥未來的價值所在。2019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採用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來幫助測試中醫的療效,並在實踐中改進對患者的診斷。
計算機科學家Kun Chan Lan說,將傳統醫學知識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可能是實現無創、低成本的可獲得醫療保健的關鍵。目前在攻讀中醫學博士學位的Lan正在開發智慧型手機軟體,將中醫診斷與人工智慧結合在一起,將醫療保健置於我們自己的手中。
大約10年前,當他的母親被診斷出患有肺癌時,他對中醫產生了興趣。Lan說:「傳統醫學的一些療法,如穴位刺激,在減輕化療疼痛方面效果很好。」
Lan說,利用智慧型手機內置的傳感器,可以使用人工智慧來評估常見的中醫生物標誌物,如脈搏節律、咳嗽聲或舌頭顏色,以檢測疾病或健康不良的早期跡象。他正在開發的軟體是一個顯示穴位的3D建模系統,一個人工智慧驅動的識別傳統草藥的資料庫,以及一個脈搏診斷工具——都處於早期試驗階段,等待認證。
就像「艾瑪」一樣,這些應用程式不會取代專業醫生。但Lan說,它們可以作為更嚴重疾病的預防措施,減少去醫院就診的時間和費用。
據張偉業透露,在新冠病毒爆發後,AiTreat計劃在德國、中國和新加坡與「艾瑪」一起進行臨床試驗,以證明AI機器人按摩療法的有效性。他說:「我認為這只是一個開始。我可以看到,在來自不同國家的醫生的支持下,機器人按摩師將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人將受益於這種機器人技術。」
來源:成都商報-紅星新聞
